中華歷經多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服裝都各有不同。
影視劇中大家見到的古裝大多是衣長及地,這種衣裳一看就十分不便于活動,那麼真實歷史中,是不是每個古時候的人穿著這種很長的衣服呢?
古人穿著這麼長的衣服,就不怕拖在地上弄髒嗎?
其實,並不是所有古人穿這種很長的衣服,而是根據當時的環境來進行穿著。
因為 衣服越長代表地位越珍貴,而且這種很長的衣服也不是日常生活中天天穿的,一般趕上重要的日子,才會去穿。
在百姓的身上是見不到這種很長的衣服的,一般老百姓常年幹活,穿太長的衣服反而不利于幹活,還有就是因為很長的衣服一般不是老百姓能消費的起的。
古代大多數的王朝是向百姓們徵收賦稅的,衣服是按布匹的材質和用布的多少進行收費 ,越長的衣服就越貴,這對老百姓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所以在老百姓們一般會選擇 布匹材質相對粗糙且不是用料不是很多的衣服來進行穿,一方面方便他們幹活,另一方面是因為便宜。
並不是每個朝代均穿很長的衣服,衣服是有著相應的演變的。
商朝服飾的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制式,上邊的叫做衣,下麵的叫做裳。 採用緊窄的形式,可以長度屈膝,便于活動。
衣裳是貴族和平民均是這樣的制式,但在材質和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區別。
像高級的染織品和刺繡,奴隸主階級才能使用的,底層的百姓只能麻布和葛布的編織物。
顏色方面,貴族們的衣服,上面的衣多採用紅色,綠色和黃色等色彩較為純正的顏色。下面的裳採用二次色,多是黑色,紅褐色,綠色,在衣領衣袖處還有鑲邊。
以上這些一般是貴族們出席重要場合所穿,在家則穿白色還有紅褐色的衣服。
周朝前期仍以上身衣下身裳為主,但是慢慢的衣服袖子逐漸變寬,衣裳也隨之漸漸變寬,形成了寬衣長帶的特點。
周朝服飾的專用制度開始清晰並且相應的實施,品類也相應的增加, 各個場合的又有著相應場合的衣服,並且頭上還要戴冠。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制式徹底發生了改變,從之間上下不相連的衣裳變成了上下衣裳連在一起,而且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叫做 深衣。深衣在下擺處不開衩口,而是將衣襟拉長,向後延伸,袖子開始變得較短。
秦朝時,仍以深衣為主,除了統治階級和貴族可以穿黑色以外,其他階級均不可以穿黑色的衣服。
從漢朝到宋朝還有明朝,衣服是以寬大為主,並且逐漸多元化。
元朝是在衣服的制式上有著一定改變,他們的衣服是連體形式,上衣的衣式多是緊身和較窄的,而下擺處較短。
在腰間的位置做出無數的褶皺的紋,並在腰間掛上相應的珠穗,質孫服的主要特點就是穿著舒適活動便捷。
清朝在服裝制式上有著很大的區別。以旗裝馬褂為主,其中旗裝更是以連體修身為主,旗裝的在長度上相對屬于中等長度。
而馬褂是套在內袍之外當作外衣使用,衣長較短,袖子也是較短的,內袍一般很長,加上馬褂,起到上下相連的作用。
以上就是各個朝代的服裝的演變,不難看出各個朝代在對服裝方面有著一定的講究的,在服裝上將等級區別開來。
那古代的長衣服全拖到地上去了,難道他們不怕弄髒嗎?
這個怕弄髒的問題,大可不必擔心, 因為一般這些較長衣服的人,大多數是官宦之家或是皇室,這些人家裡有著很多的僕人。
有些僕人的職責就是把地面處理乾淨,在這些身份較為尊貴的人出來以後,地面已經是乾淨的,也就不用擔心是否弄髒的問題。
即便弄髒了,也有洗衣服的人進行清洗,遇上弄髒不想要的話,也是用很多衣服進行更換的。
而沒錢用僕人的老百姓的衣服,為了幹活,一般都是很短的,能多簡單就多簡單。
綜上所述,長衣是貴族日常標配,而老百姓,為了幹活,還是老老實實穿短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