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為什麼會瘋狂的愛上二婚的劉娥,並金屋藏嬌十餘年?相濡以沫方為夫妻
2022/02/08

從後面的事實來看,宋真宗看上二婚的劉娥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當然,一個出身低微的平民女子能被宋真宗金屋藏嬌10餘年,也足以證明這位女子不簡單。

宋真宗

宋真宗,原名趙恒,是趙光義的第三子。

從趙恒當王爺到登基繼位,他共有三房正室;前兩房均是其父趙光義為他包辦的婚姻。

第一任是潘氏,她是忠武節度使潘美的第八個女兒,潘美也就是文學作品中的潘仁美,其人身居高位,權傾一時,與此時還只是韓王的趙恒相比,也算得上是門當戶對。

不過,潘氏命薄福淺,只活了22歲,她的皇后身份還是後來追封的。

第二任是郭氏,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是宣徽南院使郭守文,是趙恒當襄王時的王妃。

趙恒稱帝后,郭氏當上了皇后,富貴一時,只可惜她僅僅活了32歲。

第三任便是今天所要介紹的劉娥。在趙恒稱帝之前,她與趙恒自由戀愛、婚姻自主;趙恒稱帝之後,她受封為皇后。

劉娥

根據《宋史》記載,劉娥祖籍太原,後來遷移到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

她的父親叫劉通,是一員武將,官拜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按說這種家庭條件也不錯,用現在的話形容,劉娥也算是一個「官二代」。

可惜,一切皆有變數。

劉通跟隨宋太祖趙匡胤南征時,中途不幸病逝,其妻得知後,急火攻心,也撒手人寰了。

這一下,劉家接連失去了兩位親人,幼小的劉娥變成了孤兒。

家庭遭此不幸變故,劉娥走投無路,只能寄生在家庭條件十分貧困的外婆家,由外婆撫養成人。

在這期間,她再也沒有享受過富家小姐的待遇,平日裡,只能勉強吃一些粗茶淡飯;

不過,幸運的是,外婆家教給她讀書識字,還教給她擊鞀鼓(敲撥浪鼓),這成為了她日後謀生的一種技藝。

相遇

等劉娥十三四歲的時候,外婆家將她嫁給了一個名叫龔美的青年銀匠,這是一名有理想、有闖勁兒的男人。

聽說京城一帶生意好做,龔美便帶著劉娥來到汴梁闖蕩,在汴梁城開了一家銀飾小作坊,以鍛造銀飾為業。

平日裡,龔美在外攬活,劉娥在家看守店面。

由于劉娥長得漂亮,又敲得一手撥浪鼓,所以,經常會招來一些富家子弟前來觀看。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玄,竟然傳到了襄王趙恒的耳朵裡。

對于才貌雙全的劉娥,趙恒感到非常好奇,他不顧自己王爺的身份,前往觀看。

這一看不要緊,趙恒對年輕貌美、豐潤標緻的劉娥讚歎不止,隨即,產生了愛慕之情,甚至, 還迫不及待地派人用轎子將劉娥接進了自己的王府。

(這其中到底是趙恒看上了劉娥,從而說服其夫龔美出讓了劉娥?還是龔美貪利,以表個的身份將劉娥獻給趙恒?說法不一,反正事後,龔美獲利豐,車馬財物自然不在話下,之後乾脆改姓劉,與劉娥稱起了兄妹,還有官做。)

劉娥不僅天生麗質、才色俱佳,還與趙恒年齡相當,在龔美的支持下,兩人很快墜入了愛河,整日裡,如膠似漆,卿卿我我。

不料,這件事情被趙恒的奶媽秦國夫人發現了,她認為劉娥出身低微,配不上出身皇家又前途無量的趙恒。

于是,奶媽對趙恒好言相勸,希望他放棄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

可是,趙恒不以為然,他依舊與劉娥你儂我儂。

奶媽見狀,無計可施,只得將趙恒和劉娥的事情報告給了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聽後,大為惱火,他責令趙恒將劉娥攆走,不許她踏入王府半步。

胳臂擰不過大腿,在父皇的嚴厲責備下,趙恒只能將一見鍾情的劉娥趕出襄王府,不過,他還是冒著欺君的巨大風險,給自己和劉娥留了一條後路。

相濡以沫

為了方便與劉娥幽會,他偷偷將劉娥安排到自己的親信張耆家裡暫住。

為了拴住兒子的心,不明就裡的趙光義,一道聖旨下來給趙恒賜了婚,新娘就是16歲的潘氏,也就是前面介紹的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的女兒。

然而,趙恒舊情難忘,他依舊背著父皇與劉娥私會。

就這樣,兩人偷偷摸摸地過了15年,到了西元997年,59歲的趙光義駕崩,趙恒繼位當了皇帝。

這也就意味著他與劉娥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

很快,他將劉娥接到了皇宮,封為了美人;

不久,又封劉娥為修儀、德妃。從此免了相思之苦。

而此時,劉娥已經30歲出頭,放在古代,已經是半老徐娘的年紀。

進宮之後,宋真宗對劉娥不但沒有因為她年歲漸長、容顏變老而嫌棄,反而更加歷久彌新。

此時的劉娥已不再是一個隻會擊鼓小妹了,她長年幽居,博覽群書,研習琴棋書畫,才華甚是出眾。

但是宋真宗卻沒那麼順,外有遼國舉兵進攻,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內又陷入子荒的境地,宋真宗的5個皇子居然一個也沒活過10歲,就連郭皇后也病歿了。

西元1007年,郭皇后辭世,趙恒煞費苦心欲立劉娥為皇后,朝中大臣大多數不同意這一做法,他們認為劉娥不僅出身卑微,還沒有子嗣,不能當皇后。

甚至,有些大臣還公開表示拒絕宋真宗的提議。

出身低微、又無子嗣成了宋真宗面前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要想立劉娥為後,就必須想方設法從這條鴻溝上邁過去。

可是,面對群臣的公然拒絕,哪怕貴為天子的宋真宗也無法勸得動。

何況,那些反對立劉娥為後的大臣此時又向宋真宗強烈建議: 立沈才人為皇后

沈才人是宰相沈倫的女兒,出身好、地位高、成份好,封她為皇后再合適不過。

大臣們的咄咄逼人,讓宋真宗焦頭爛額、一籌莫展,無奈之下, 他只好與大臣們僵持著,既不立劉娥,也不立沈才人,就這樣將「立皇后的事情」拖了起來。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出現一個讓群臣接受劉娥的機會。

既然改變不了劉娥的出身,那就指望劉娥生下兒子贏得群臣的支持吧。

可是,無論宋真宗多麼努力,劉娥就是無法懷孕。

當時,劉娥身邊的一位侍女李氏,看到皇帝和自己的女主子乾打雷、不下雨,非常著急。

她告訴劉娥說夢到自己懷孕了,而且是仙人下降為子。

這讓宋真宗和劉娥喜出望外,兩人想出「借腹生子」的法子來。

于是,在劉娥的安排下,宋真宗寵倖了侍女李氏,讓李氏懷上了孩子。

西元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名男嬰,取名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趙禎。

可是,孩子剛一出生,就被抱到了劉娥那裡,對外宣稱是劉娥所生。

巧合的是,這個孩子是宋真宗唯一活在世上的兒子,其他兒子,像郭皇后生的趙祐等人,皆早亡。

這也成為劉娥能當上皇后的一個有利資本。

兩年後,也就是西元1012年,宋真宗再次下定決心立劉娥為後,這一次,他沒有再與群臣商議,而是一意孤行地將封后詔書傳到了中書省。

群臣見狀,對眼前的形勢思來想去,也不便再次拒絕,只能選擇默認。

就這樣,出身低微的劉娥,在宋真宗的強力支持下,登上了皇后的寶座,開啟了自己「母儀天下」的路程。

而這一年,劉娥已有44歲。

這一段故事,被後人演義為匪夷所思的「狸貓換太子」,可是,事實並不像戲劇中那樣荒謬。

劉娥也並不非如戲劇中那樣陰狠,在歷史上,她從來沒有與宋真宗合夥將侍女李氏打入冷宮,更沒有對李氏百般苛待。

相反,在生下趙受益之後,李氏再次得到了宋真宗的寵倖,還給宋真宗生下一個女兒。

這在《宋史·後妃上》裡有明確記載: 復生一女,不育。進才人,後為婉儀

意思也就是說李氏不僅給宋真宗生下了兒子,還給宋真宗生下了一個女兒,後來,還被宋真宗封為才人、婉儀。

只不過李氏是個聰明人, 她知道自己不能與趙受益相認,這關乎著大宋王朝的未來,所以,她不爭不鬧,在宋真宗辭世後,甘願到永定陵為其守墓,直到46歲時辭世。

當然,劉娥也並非鐵石心腸,為了報答李氏,她派人尋訪李氏的親屬,找到了李氏的弟弟李用和,給他封了官,讓他做了彰信節度使、檢校侍中。 李氏歿後,劉娥還以一品禮將之厚葬,安排好殯葬事宜。

所以,劉娥並不是薄情寡義之人,相反,她才華超群,知書達禮,通曉古今書史,而且,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

真宗在世時,根本離不開她,每次批閱奏章,必定會讓劉娥侍奉在身旁; 就算是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娥。

西元1020年,宋真宗患病,難以主持日常政務,大臣們呈報上來的大小事務實際上由劉娥處理。

後來,真宗下了一道聖旨: 「此後由皇太子趙禎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

從此,奠定了劉娥處決政事的基礎。

宋真宗臨終時,放心不下,他又特意下了一份遺詔: 「太子趙禎繼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

此時,趙禎年僅11歲,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雖貴為皇上,但朝中大小事務均有皇太后劉娥處理。

垂簾聽政

皇權是一把雙刃劍,劉娥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也將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

劉太后當權後,首先做的就是穩定人心,樹立威信。

她首先加強了與仁宗的母子關係,不許任何人離間。其次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提高自己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大力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追封了劉氏祖宗,並積極地與劉氏士大夫結親。

更為重要的是,劉娥罷免了真宗當朝時的宰相丁謂,回收了皇權。這些都證明瞭劉娥執掌朝政的能力是超強的。

從此,劉娥和趙禎開始一起聽政議事,正式垂簾聽政。

當然,劉娥除了皇太后的身份外,她還盡到了一位母親的責任, 在要求宋仁宗趙禎跟隨自己處理政務的同時,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學習上。

她特意在崇政殿的兩廂房給宋仁宗佈置了一個專門讀書的地方,還邀請全國最有名的博學鴻儒給年幼的宋仁宗講課;

不僅要求宋仁宗修學,還要求他修身;不僅要求宋仁宗立人,還要求他立德。

這些良好的教育,為宋仁宗日後成為中興之主,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劉娥一心盡力輔佐趙禎,趙禎也非常尊敬皇太后,兩人之間沒有任何間隙。

當然,此時的趙禎還不知道當年「借腹生子」的事情,他只知道皇太后劉娥是自己的母親。

同時,劉娥垂簾聽政期間,號令嚴明,賞罰有度,恩威遍佈于天下。

她雖然也有偏袒娘家人的行為,但是從不縱容娘家人插手朝政。

當然,面對至高無上的權力,劉娥不想還政于宋仁宗,但是,她從來沒有想過自立。

有一次,她問身邊的大臣: 「唐武后如何?」這裡的「唐武后」指的就是武則天。

大臣回答說: 「唐之罪人也,幾危涉及也。」

劉娥聽後沉默不語。

一些庸臣還以為劉娥要自立為帝,馬上向劉娥獻媚取寵,請劉娥像武則天一樣建立劉氏宗廟;

甚至,還有一些大臣獻給劉娥一副《武后臨朝圖》, 稱劉娥為當代武則天。

沒想到,這些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劉娥立即將圖仍在了地上,厲聲呵斥:

「我不能對不起先輩,我不是,更不想做武則天第二。」

西元1033年三月,劉娥病重,宋仁宗趙禎大赦天下,為劉娥四處徵召名醫,可是,生歿有命富貴在天 ,病入膏肓的劉娥最終在寶慈殿病逝。享年65歲。

第二天,宋仁宗趙禎召集群臣議事,哭著問道:「太后臨終前數度拉扯自己的衣服,她是不是有什麼心願未了?」

參知政事薛奎上奏曰: 「太后不願先帝見她身穿天子服入葬。」

宋仁宗聽後,恍然大悟,下令給劉娥皇太后換上了皇后冠服,並將之厚葬。

在劉娥歿後,一些跳樑小丑從中挑撥離間,向宋仁宗趙禎奏鳴: 「陛下乃李妃所生,妃歿于非命」。

這句話告訴趙禎:你是李妃的兒子,你母親當年歿于非命,你要為她報仇。

甚至,還有人主張挖開李妃的墳墓,讓宋仁宗趙禎看看劉娥當年對生母李妃做下的種種惡行。

趙禎從此開始有所懷疑,他安排人刨開李氏的墳墓,開棺驗屍,並「親哭視之」,發現生母李妃 「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銀養之,故不壞」。

這就證明李妃並不是被皇太后劉娥害歿的,相反,劉娥對李妃情如姐妹,生前歿後的禮儀,皆如一品夫人。

于是,趙禎對自己開棺驗屍的行為懊悔不已,他開始責備那些挑撥離間的人,直接說: 「人言豈可信哉!」

劉太后當政十一年,做了不少大事。

她恢復了太宗時期設立的理檢院,創立了立諫院,曾先後六次下令嚴懲貪官汙吏。

她批准成立了最早的官辦紙幣發行機構--交子務,發行官交子。

她還熱衷于辦學,在她的宣導下,創辦了一些府州學,成為「慶曆興學」的先聲。

《宋史》這樣記載劉太后:「當天聖、明道間,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稱制,而內外肅然,紀綱具舉,朝政無大闕失」。

客觀地說,劉太后臨朝期間,政令嚴明,恩威並用,內外賜予均有節制。

不得不說,宋真宗瘋狂地愛上二婚的劉娥,並金屋藏嬌10餘年,最後,還把她封為皇后,這些決定是正確的。

她貌美,有智慧,又聰穎,有才華,但最讓人稱奇的是,劉娥身上所迸發的生命力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自己,不斷的學習和成長。

她陪伴著 宋真宗趙恆,從皇子到太子再到皇帝,縱然出身並不匹配,但她卻不斷在磨練自己的見識和能力,讓自己永遠都能跟著夫君的步伐,為丈夫排憂解難;而在大權獨攬、人生巔峰之時,依然能夠冷靜控制自己貪念,沒有辜負丈夫對自己的期待。

劉娥受命于危急之間,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處理國事,做到了內無大憂,外無大患,還能穩妥地交接政權,作為一個女人,實屬難能可貴。這樣的女人,哪個男人不動心?

歷史學家蔡東潘曾這樣評價劉娥: 「劉氏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上未敢欺罔真宗,下未忍害歿李侍。」

相守一世的夫妻,在外人看來未必般配,但必然是情投意合、相互成就、相濡以沫,亙古未變。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