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朱元璋的陵墓600多年都沒人敢挖
2022/02/09

朱元璋的陵墓之所以能完好無損地保存至今,並非歷史上無人敢盜墓,而是那些盜墓者根本就沒有盜掘的機會。

在中華歷代上百個帝王陵墓中, 有三個人的陵墓可以稱得上是「里程碑」,一是秦始皇陵墓;二是李世民墓;三是歷時32年,耗銀100萬兩,動用民工數十萬人的朱元璋墓。

朱元璋墓就是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

據說,壯年時期的朱元璋坐上皇位不久,就開始為自己選擇安葬地。

有一天,他與徐達、劉伯溫和湯和一行4人到紫金山選擇陵址,他們約定各自將所選擇的最佳陵址寫在紙上,然後同時公開。

誰知,君臣4人不謀而合,都寫著 「獨龍阜玩珠峰」

朱元璋看後,龍顏大悅,當即就把自己的陵址定在了獨龍阜玩珠峰。

可是,不巧的是,三國時期的孫權正好埋在不遠處的梅花山上。

從地理位置上看, 孫權的墓正好擋在了朱元璋墓的前面,按照古人的思維,這是需要遷走的。

可是,朱元璋滿不在乎,他大度地說道: 「孫權是個英雄,權當他給我做個侍衛吧。」

于是,他沒有下令搬遷孫權的墓穴。

1376年,明孝陵開始籌建,到1382年,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就在這一年,深得朱元璋寵愛的馬皇后因病辭世,朱元璋痛心不已,他為馬皇后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把馬皇后安葬在了自己的陵園中,封她為「孝慈皇后」,這也是明孝陵的由來。

1398年,71歲的朱元璋病逝,七天后,他的孫子朱允炆將他與馬皇后合葬與明孝陵。

據記載,明孝陵東起太子朱標的東陵,西抵城牆邊,北達獨龍崗半山腰,方圓20多公里,可以說,規模非常恢弘,而且,在32年的建設中,耗盡了民脂民膏。

就是這麼一座帝王陵,為什麼歷時600餘年沒有被盜呢?

我們要知道晚晴時期,慈禧的定東陵,僅隔20年,就被孫殿英洗劫一空了。

在回答這道問題之前,我們先聊一下從古至今為什麼總有人從事盜墓活動。

為什麼總有人從事盜墓活動?

第一類,就是「政治性報復」。

比如,項羽帶兵聲勢浩蕩地攻入秦王朝的鹹陽城後,他不僅腰斬了秦始皇的兒子子嬰,還讓士兵踐踏了秦始皇陵,將秦始皇陵地表的巨集偉建築全部摧毀了。

好在,秦始皇的地宮和陪葬用的兵馬俑, 因為深深地埋在了地底下,而躲過了一劫,這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秦皇兵馬俑。

項羽堅信「亡秦必楚」,他讓士兵破壞秦始皇陵,就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性報復。

再比如,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他來到南京一代巡視,一眼望去,感覺南京一代很有帝王氣,于是,他令人挖斷了紫金山的龍脈。

所以,有的人說,但凡在南京定都的王朝都不會太長久,諸如東吳、宋齊梁陳,還有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

這些王朝都如白駒過隙,一閃而過,根源就在秦始皇身上。

還有,鄰國日本也比較迷信這種做法,據說,他們為了能讓自己世世代代統治半島,竟然讓陰陽師在青瓦台的後山上釘進了365根鋼釺,徹底鎮住朝鮮的龍脈。

所以,現在很多韓國人猜測,他們的總統大多數在位很短,而且不能善終,就是與日本人在青瓦台後山上[插·入]的365根鋼釺有關。

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不足為信。

可是,不能忽略地是,盜掘別人的陵墓是一種「政治性」報復。

第二類,貪圖古墓裡陪葬的金銀珠寶。

最典型的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他為了籌集軍餉,竟然專門設立了「摸金校尉」。

不管前方戰線怎麼吃緊,曹操從來不會讓 「摸金校尉」去打仗,而是讓他們盜墓挖寶。

除此之外,民國時期的孫殿英,為了貪圖錢財,不惜動用部隊,利用炸藥炸開了慈禧的陵墓,搬走了陵墓中大量的陪葬品。

以上這些,都是古今軍閥明目張膽地盜墓,至于民間的小股盜墓團夥,更是數不勝數。

在這種背景下,朱元璋的陵墓竟然沒有被盜墓賊「光臨」,細細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的陵墓竟然沒有被盜墓賊「光臨」的原因

1. 清、明兩朝派專人為朱元璋守陵,不給盜墓賊可乘之機

朱元璋辭世一個月後,他的孫子建文帝就調撥5000多名官兵前往明孝陵護陵。

這5000多名護陵軍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優秀士兵,他們終身領取朝廷俸祿,由于年齡、身體等原因不能勝任的,可以由家中的男丁接班,繼續守陵; 如果家中沒有男丁,這部分護陵軍退休後,也可以繼續享用退休金

當然,朝廷對他們也採取嚴格的考核制度, 每五年考核一次,實行末尾淘汰制。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護陵軍及其後代都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嚴加守護明孝陵,直至明朝滅亡。

因此,在明朝時期,想盜掘明孝陵,簡直是天方夜譚。

明朝滅亡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權。

作為朱元璋的後代, 他自然要把明孝陵當做祖宗根本之地,所以,他竭盡全力保護明孝陵

如果說朱元璋的後代保護明孝陵是情理之中的分內之事,那麼,到了清朝時期,從多爾袞、多鐸、到康熙、乾隆,一直到清朝末期, 清廷也在保護明孝陵,這就有一些不可思議了。

清代早期,全國局勢未穩,清朝統治者為了籠絡民心,加強自身的統治力,攝政王多爾袞曾派大學士馮銓祭拜明孝陵以及明代的其他皇陵。

後來,清軍攻入南京,豫親王多鐸又派遣兩名內官,率領40名士兵專門守護明孝陵。

此舉標誌著清廷對明孝陵的正式接管。

到了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當他到達金陵時,竟然親自前往明孝陵拜祭,值得注意的是,他率領群臣從明孝陵的大門外下馬, 上行三跪九叩之禮。

其態度之恭敬,禮數之尊崇,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 將數萬名父老鄉親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之後,康熙又陸續5次拜祭明孝陵,而且,還在明孝陵石碑上題了「治隆唐宋」四個大字。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六次下江南,每次都會祭拜明孝陵,而且,每次都會行三跪九叩之禮。

可是,到了鹹豐年間,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這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洪秀全攻入南京後,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拜祭明孝陵。

他以「不肖子孫」自責,延續了清廷對明孝陵的保護政策。

後來,南京被清軍攻陷, 無情的戰火幾乎將明孝陵的地表建築毀于一旦,甚至,康熙親筆書寫的禦碑也轟然倒塌,摔得七零八落。

到了1864年, 清廷責令兩江總督曾國藩祭拜明孝陵,並著手修復。

曾國藩派專人到達現場勘探, 維修費用預估為20萬兩白銀,可是,清廷財政拮据,結果只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修繕。

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黃興、蔡元培等人親自來到南京拜祭明孝陵,繼續做好保護工作。

由此看來,明孝陵600餘年來,一直處于保護之中,期間,沒有出現真空期,所以,也就沒有給盜墓賊留下可乘之機。

2. 依山而建,盜掘難度太大

明孝陵的地宮依山而建,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土丘,下方由巨石砌成,上部為1米左右厚度的磚牆,四周也是砌著磚牆。

而地宮上方的獨龍埠山是一座石頭山,明孝陵的地宮在這座石頭山中橫向切入。

這種挖掘的方式,工程量很大,施工非常困難,但是,好處也不言而喻,那就是極為堅固。

試想,在無法找到地宮入口的情況下,從山頂垂直向下進入地宮可謂是白日做夢,除非採用炸藥,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3. 設計獨特,盜墓賊的技術有限

通常情況下,帝王陵墓的墓道位于陵寢和地宮中心軸的寶城之下,但是,明孝陵不是這樣的,它的墓道偏在一邊,僅憑肉眼、羅盤等是看不見、找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12月,考古專家利用磁測儀對明孝陵進行了細緻的探測。

這種磁測儀最深可探測至地下50米,縱然如此,這種精密的磁測儀在明孝陵使用的過程中也頗有難度。

最後,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密探測,才找到了朱元璋的埋葬位置。

除此之外,根據探測結果,明孝陵的地宮面積高達4000多平方公尺,幾乎是明定陵地宮面積的3倍。

偌大的地宮全部採用大型的石材構築而成,而且,在地宮的寶頂上還鋪了一層厚厚的 鵝卵石。

一是為了快速排水,二是為了防盜。

這種奇特的設計,除非像孫殿英那樣採用炸藥才能打開地宮,像那些小規模的盜墓賊根本沒有盜掘明孝陵的技術和設備。

4. 從13個城門出殯,不好找到朱元璋的埋葬區域

朱元璋臨死之前,雖然留下遺命: 「喪儀物一以儉素,不用金玉。」

也就是說朱元璋要求在他死後,無需用貴重的物品陪葬,如此,看來他的墓穴裡沒有值得盜墓賊想要的東西。

但是,他出殯之時,他的孫子朱允炆依然令人 分別從13個城門同時出殯,目的就是混肴視聽,讓人找不到朱元璋的埋葬位置,以免有朝一日被人盜掘。

總之,明孝陵之所以能完整地保存至今沒被盜取,並不是沒有人敢挖,而是,以上4個原因,讓盜墓賊望而卻步,不由自主地放棄盜掘的打算。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