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說他才智低下,不堪大用。
事實上,劉禪雖然沒能最終保住蜀漢, 但他也絕不是個庸劣之輩,這件事通過他在諸葛亮離世後誅滅三位重臣就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就先來說說被劉禪誅滅的這三位大臣,看看他們都是為何被滅的。
第一位,劉琰。
劉琰可以說是蜀漢的元老人物了,早在194年劉備擔任豫州刺史的時候,他就開始跟隨劉備了,比諸葛亮還要早十多年。
更重要的是, 劉琰也是漢朝宗室後裔,並且跟劉備同宗,因此兩人的關係非常密切。
據記載,劉琰風度翩翩,善于言談交際,劉備經常帶著他四處應酬,而他在酒桌上的表現也十分不錯,為劉備爭取到了不少資源。
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劉琰被封為固陵郡太守。
等到劉禪登基的時候, 劉琰作為蜀漢為數不多的漢朝宗室,受到了劉禪的極大禮遇,封他為都鄉侯,官位僅次于李嚴,還兼任中軍師,衛尉,後將軍,後來又升任車騎將軍。
可以說,劉琰的官位是很高的了,算得上是重臣,他在歷史上名氣之所以不大,是因為他不喜歡參與政事。
就比如說,諸葛亮每次出征, 劉琰都只是象徵性地帶著千餘人跟著一起去,負責在軍中監督諸位將領,偶爾也給諸葛亮提一些批評性意見,幾乎沒什麼存在感。
劉琰在歷史上最出彩的一件事,就是帶頭彈劾李嚴。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因為李嚴在背後搞鬼,導致大軍糧草不濟,最後被迫撤退。
諸葛亮對此十分憤慨,但帶頭上書要求罷黜李嚴的人其實不是他,而是劉琰, 因為在公文中名字列第一的是劉琰,諸葛亮的名字還在他後面,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應出劉琰的地位之高。
不過,劉琰這人有個毛病,那就是沒什麼志氣,而且十分孤傲,喜歡仗著自己高貴的身份在言語上中傷別人。
就比如說,在諸葛亮準備第五次北伐的時候, 劉琰因為看不慣魏延,就無理取鬧,與之發生了爭吵,還說了很多荒誕不羈的話。
諸葛亮得知之後,對劉琰進行了批評,還將他遣送回成都去了,他覺得諸葛亮未來勢必會對他進行打壓,前途一片渺茫,就開始精神不振,舉止失措。
234年正月,劉琰的妻子胡氏去皇宮給吳太后祝賀新春,吳太後跟她關係很好,就留她在宮中小住,結果一直住了一個多月才回去。
胡氏是個十分貌美的女子,她回去之後, 劉琰就懷疑她之所以在皇宮中住了一個多月才回來,是因為她跟劉禪私通了,便讓手下用鞋子抽她的臉,還將她趕出家門。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後棄遣。
胡氏覺得很冤枉,也咽不下這口氣,就跑去告官,最後劉禪得知了這件事,就對劉琰冤枉自己與胡氏私通感到十分不滿。
不過,當初諸葛亮還在北伐,他都沒有治罪于劉琰,劉禪又怎麼好滅掉劉琰呢,他就將這件事暫時擱置了。
但沒過多久,諸葛亮就病逝于五丈原,劉禪在派人將其安葬之後, 一方面取消了丞相這個職務來加強皇權,一方面採取了暫時停止北伐進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等騰出手來了,劉禪就召來胡氏,讓其詳細講述了她被劉琰誣陷的經歷,劉禪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就下令逮捕了劉琰,不久之後還判他極刑。
因為這件事牽扯到醜聞,所以劉禪給劉琰定的罪是 「用士卒責罰妻子,並用鞋子打妻子的臉」,完全沒提什麼私通之事。
有司議曰:「卒非撾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棄市。
事實上,即使沒有胡氏狀告劉琰,劉禪也很有可能不會放過他,因為他可以算得上是劉禪的皇叔了,地位很高,還不好駕馭,為了自己的皇權考慮,劉禪就是不滅他,也是不會重用他的。
第二位,李邈。
準確地說,李邈在蜀漢官職雖高,但談不上重臣。
李邈的家族在益州很強大,他有三個兄弟因為才能和聲望很高被稱為「李氏三龍」,只有他因為疏狂率直,不被人所喜歡。
李邈最初效力于劉璋,劉備奪取益州之後,李邈在一次宴會上口出狂言,說 劉備不應該奪取益州,這是不義之舉。
劉備就想要滅掉李邈,但諸葛亮考慮到新得益州,應該以安撫之主,就勸諫劉備留了李邈一條命。
自那之後很長時間,李邈一直都很不受重用,直到諸葛亮將要開始北伐的時候,劉備才任命他李邈為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也算是一個大官了。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失街亭而致使功敗垂成,諸葛亮準備滅掉他。
但李邈卻站出來反對諸葛亮,還舉了幾個不恰當的典故來作比喻,諸葛亮就很生氣,派人將其遣送回成都去了。
因為這件事,李邈就跟諸葛亮結了仇了,不過以他的能力,是沒辦法扳倒諸葛亮的,因此十分鬱悶。
直到234年諸葛亮離世,劉禪穿著白服為諸葛亮舉行了三天哀悼儀式,表達了對諸葛亮之離世的深切悲痛。
然而, 李邈卻在這個時候向劉禪上書,將諸葛亮說成是弄國權臣,還說劉禪被諸葛亮給壓制住了,自己也遭到了諸葛亮的迫害。
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滅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很明顯,李邈自以為劉禪對諸葛亮也十分忌憚,所以才敢借此機會詆毀諸葛亮,從而為自己報仇的。
但李邈想錯了,他小看了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也小看了劉禪的手腕。
劉禪看到李邈的上書之後,勃然大怒,下令將李邈抓起來,隨即將其誅滅!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劉禪沒什麼決斷,但諸葛亮一離世,他就滅伐果斷,而且一下子就震懾了群臣。
事實上,劉禪對諸葛亮是很信任的,因此放心將事情交給他辦;
諸葛亮離世後, 劉禪知道沒人有能力輔佐他,因此開始抓權,而誅滅李邈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劉禪想要達到目的,樹立諸葛亮光輝形象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做可以籠絡住一大批人效忠于他。
因此,當李邈上書污蔑諸葛亮的時候, 不但傷害了劉禪的感情,也對劉禪的政治動作造成了破壞,劉禪就只有滅掉他了。
第三位,楊儀。
楊儀起初只是關羽手下一個小角色,有一次他從荊州到益州送信,跟劉備很聊得來,劉備覺得他看得清天下大勢,口才也十分不錯,就讓他留在自己身邊。
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對楊儀十分重視,封他為尚書,兩人之間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可以說是無話不說。
劉禪繼位後,楊儀又被諸葛亮所看重,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任命楊儀為丞相府參軍,這個職務雖然不高,但可以代替諸葛亮行使大部分權力,並且他的表現也都十分不錯。
後來,楊儀跟隨諸葛亮參與北伐,他作為丞相府長史和綏軍將軍,多次幫助諸葛亮制定戰略戰術規劃,還負責籌措糧草和軍中禮儀,可以說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了。
因此,楊儀的官職雖然不高,但手中職權很大,也可以算得上是蜀漢很重要的人物了。
只不過, 楊儀與魏延作為諸葛亮同樣看重的人物,但兩人長期不和,還無法調節,這是諸葛亮最頭疼的問題。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重的時候,他給劉禪寫了一封密信,說楊儀雖然有才能,但性情暴躁且心胸狹隘,不易重用,應該讓蔣琬總領朝政。
到了當年秋天,諸葛亮自覺將不久于人世,于是秘密安排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作為退軍節度,負責在他離世後率領大軍返回,並告訴他們說, 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願意,就隨他的便。
諸葛亮離世後,楊儀下令秘不發喪,還派遣費禕去試探魏延的意思。
魏延卻說,丞相雖然離世了,但還有我啊,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離世而半途而廢呢?
再說了,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任憑楊儀擺佈,做一名斷後將軍呢?
魏延韋氏本就十分狂傲, 他的意思其實很明確,那就是想要繼續北伐。
不過,楊儀可不管那麼多,他丟下魏延率領大軍返回了,魏延很生氣,就率軍趕到楊儀大軍前面,將道路橋樑都給破壞了。
楊儀就上書劉禪說魏延造反,魏延也不甘落後,反過來彈劾楊儀造反。
劉禪就問董允和蔣琬,究竟是誰想造反,二人都覺得魏延的做法就是造反,劉禪不明情形,心中有所顧慮,就沒有做出決斷。
但楊儀為了泄私憤,派遣王平攻打魏延,王平很聰明,派人對魏延大軍喊話說,丞相剛剛離世,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這樣呢?
將士們自知魏延有錯在先,就作鳥獸散了,魏延只得帶著幾個兒子和少量士卒逃到漢中去了。
楊儀怎麼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呢, 他又派遣馬岱去追趕魏延,最後將其斬滅,然後滅了他三族。
劉禪知道這件事後,對魏延之離世很是痛心,但奈何魏延卻有謀反之舉,因此不好降罪與楊儀,但心裡也自此埋下了一顆雷。
楊儀回到成都之後,自恃功高又被諸葛亮器重,就做好了接替諸葛亮執掌朝政的準備,還讓人給算了一卦,結果不是很吉利,因此很不開心。
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亮秉政,呼都尉趙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悅。
果不其然,劉禪後來任命蔣琬為尚書令,而楊儀只得個中軍師的官職,還沒有部署,只是可以便宜行事而已。
楊儀對蔣琬非常不服氣,經常以老資格來教訓蔣琬,而且話說得很難聽,因此蔣琬不怎麼搭理他,其他大臣也不敢跟他交往,只有費禕偶爾去犒勞他。
有一次,費禕去看望楊儀,楊儀說了很多怨恨忿怒的話,把蔣琬和其他許多大臣都給數落了一番,他還說以前如果去投奔曹魏,也不會落魄到這般田地。
費禕就將這些話秘密告訴劉禪, 劉禪很不高興,覺得楊儀就是個禍害,便下令將他給抓了起來,然後流放到邊遠地區。
事實上,楊儀跟劉備的感情很好,但對劉禪沒什麼感覺,特別是他沒能接替諸葛亮執掌朝政,平時沒少說劉禪的壞話,劉禪早就有所耳聞,只不過隱忍下來罷了。
但楊儀說自己曾有投降曹魏的打算,這就讓劉禪不得不警覺了,他因此對楊儀下手。
楊儀被流放之後,依然十分囂張,竟然不斷上書誹謗劉禪,搞得劉禪下不來台,劉禪便派人去捉拿楊儀,楊儀自知必離世無疑,就自絕而亡。
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復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絕,其妻子還蜀。
我們可以發現,楊儀是個十分極端化的人,他雖然很有才能,但是性格上的弱點太明顯了,而且流露出了對劉禪的不服從,那劉禪自然是容不下他了。
從劉禪滅掉這三位大臣我們可以看出,劉禪絕不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事實上,隨著諸葛亮的離世,劉禪開始要獨自面對整個朝堂,這對他是個不小的挑戰,特別是那些資格老的大臣,他們是否聽話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而就在這個當口,劉琰和李邈撞上了槍口,劉禪的權威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因此滅掉他們是很有必要的。
在這之後,劉禪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調整,沒有再讓權力完全集中在一個人手上,這讓他基本穩住了陣腳,但楊儀卻不合時宜地流露出對他的不滿,他也不得不滅掉楊儀。
從滅掉三位大臣這件事來看,劉禪還是很有政治才能和手腕的,而且他任用的蔣琬等人也都是有才能的,至少不像他滅掉的這三位大臣那樣有嚴重的性格上的缺點。
不過,劉禪的才能確實不足以支撐起恢復漢室的偉業,但他表現出的各方面才能還是值得肯定的,不然他怎麼能在位四十年呢,而且讓蜀漢在諸葛亮離世後繼續存在了將近三十年。
只不過, 因為蜀漢在實力上的硬傷,再加上人才斷檔,以及劉禪執政後期的昏聵,這才最終導致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