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對外貿易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孕育出了文藝界的一批翹楚。
因為成就斐然,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四人被尊稱為「江南四大才子」。
他們卓越人生的結局是一樣的,但每個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在他們中間,文徵明天分最低,成就卻是極高。
他自幼愚笨,沒有唐伯虎的聰慧絕世,沒有祝枝山的天資聰穎,沒有徐禎卿的詩才逼人。
就是這樣一位毫無天才稟賦的泛泛之輩,卻靠著抱樸守拙的智慧在詩、文、書、畫方面無不擅長,成為吳中地區的精神領袖和世人心中的完美偶像。
書山有路勤為徑
1470年,文徵明出生于江南蘇州府的一戶官宦世家,宗族書香淵遠,父親文林也是喜文愛墨之人。
文徵明開蒙極晚,長至八九歲仍吐字不清,周圍的人都感歎他長大了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好在父親文林始終相信兒子「他日必有所成」,一直給予耐心鼓勵,並在輾轉各地任職時帶上他,他也因此拓寬了視野。
歸還蘇州後,文徵明進了學塾讀書。如其父親所料,他很快就脫穎而出,不僅口齒清晰,還過目成誦,一時間驚煞眾人。
後來,他參加年末歲試,文章寫得很好,但因為字寫得太差而被學政評為三等。于是乎,文徵明開始發奮研習書法。
每日晨起後,他便開始臨寫《千字文》,至少要寫滿十頁後才去讀書、作畫、會友。
他不急不躁,沉心靜氣地寫著,練著,悟著,且一干就是十年。
自然,這種學習方法近乎于癡愚拙狂,常常引來旁人的不解和嘲笑。
但他置若罔聞,仍一如既往地練習著。
在這過程中,他曾固守前人的法度,有意臨摹蘇軾的字,書法老師李應禎發現後立即斥責他:
「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
一味地尾隨他人,就算學成王羲之,也不過爾爾。
他記下老師的逆耳忠言,不再盲從于任何人,而是潛心學習黃庭堅、趙孟頫、王羲之等多位書法大家的寫法,最後兼善諸體,師古而不拘泥于古,既得其妙,又推陳出新,有了獨特的自家風貌。
也正因為此,他最終得以躋身于書法成就閃耀的「吳門三家」之列,晚年時又臻于人書俱老之境界。
韓愈有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作為一名求學問道之人,只要不懈努力,就能獲益匪淺。
在學習書法的同時,文徵明還在父親的引薦下跟沈周學繪畫,跟吳寬學文法。
無論是學習哪一類,天資並不聰慧的他都有著一往無前的韌勁兒,日日精進,年年如一,最終蛻變成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全才。
守正固本品自高
對于文徵明出神入化、清氣拂頰的作品,有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閒適之趣味,別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
事實上,作品與人品一脈相承,文徵明清雅端方的作品也源自于他正直高尚的人品。
1498年,文林出任溫州永嘉縣令。他一向清明廉潔,為當地老百姓辦了不少實事。但好景不長,他一年後就病故了。
按照慣例,當地府縣官吏和地方縉紳都隨了喪禮,可文徵明堅辭不受,這般做法引來官民交口稱讚。
直到他返回蘇州後,仍然有人寫信勸告他收下這筆喪禮,可是他心意已決,不容半點更改。
實在沒有辦法,溫州人用這筆錢修了一座卻金亭,以此紀念文林的高風亮節。
而因為曾受到清正廉潔的父親的薰陶和儒家淡泊明志思想的影響,文徵明不但拒絕了利,也拒絕了名。
時任甯王的朱宸濠一直心懷篡奪王位的陰謀,為了拉攏人才,他派人攜帶重金聘請文徵明。
文徵明推說重病在身,所以不肯拜見,不收聘禮,不回辭信。其實,他在科舉路上屢試屢敗,面對這天降的福運,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回絕了。
他寧願在明滅殘燈下埋頭苦讀,憑真本事去應考。
他寧願在盈尺墨畫中怡情遣興,也不願染于汙棹。
所以,于他,再多的勸,都無濟于事。
若干年後,文徵明從京城辭官返吳後,他不問世事,不慕繁華,開始以翰墨為樂。
因為文徵明的成就漸佳和地位日顯,前來求取詩文書畫的人越來越多。
倘是普通人提出請求,圓融溫和的文徵明都會欣然接受。但若是宗室藩王、中貴官宦、外夷諸國,他絕對不肯答應。
即便在內閣首輔嚴嵩78歲生日時,為了請文徵明做祝壽詩,溫州知府親自登門,卻還是吃了閉門羹。
他一生持重,固守著自己的原則,在唾手可得的名利面前也端謹異常,從不順服。
《老子》中講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行走于世,人應該保守本真,不囿于物欲,不累于世俗。
對于文徵明來說,時光雕琢他經年,風霜冷冽他眉目,他的樸拙之氣已變成一種內涵,化作一種風骨。
品行高潔的他不僅創造了典雅整飭的驚世之作,也促成了剛方貞介的千古佳話。
不為老去入樊籠
唐代詩人許棠有詩曰,「眠曰機尚在,未忍負初心。」
心有所念的人,不會為了貪圖享樂而混沌度日,哪怕是道阻且長,也會逐心而行。
文徵明就是這樣的人。
在漫長的二十八年中,文徵明共參加了九次鄉試,每次都鎩羽而歸。
但是多年勤勉于習書作畫,他的名望已隆。經人推薦後,他到北京為官,擔任翰林院待詔一職。
在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的官場,生性耿直的文徵明總是顯得格格不入。
因為是他人薦舉,所以他在翰林院裡備受排擠。加之可以仰仗的人接連離開了京城,他更加孤立無援。
即使如此,一些官員向文徵明討要字畫,他不假思索地嚴詞拒絕。
晚將白首的他不願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用自己的能力換取旁人卑微的接納。
曾仰望小半生的宦海生涯到底是不適合自己,他在三年後果斷選擇了辭官。
他厭倦了紛繁迷亂的爾虞我詐,一心想回到心心念念的詩意蘇州,回到性靈悠遊的書畫天地,做回從前的自在快活人。
得知消息的一些朋友勸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和地位,可他絲毫不為所動。
三十年來麋鹿蹤的灑脫之人,若為老去入樊籠,豈不悲哉?
再三請辭後終于獲批,他歷盡艱辛,圓了自己的回鄉夢。
一番安頓後,他又開始了酒散風生棋局、詩成月在梧桐的平淡生活。
一番心跡也被展露在筆下,他的畫裡有老樹擎天立、古藤依壁攀的幽境,他的詩裡有蘭蕙次第開、推窗蝶飛來的雅致。
世事難料,很多人在欲望之海中沉浮、迷失,而文徵明看透了是是非非,一心撲在作詩行文中,用筆抒發內心的情懷,展現生命的真趣。
遠離了紛爭的文徵明卸下心理負擔、在深深翰墨裡享受著晚年的平和時光時,有人嘲笑他犯傻,有人調侃他不知好歹,但是他全然不在乎。
因為在他看來,山水有情,草木有意,他寄情則朗,所以植志弗移。
經歷了激烈的權鬥後,文徵明心懷天下的希望破滅,轉而投身于自己的書畫理想。
他放棄了曾經夢寐以求的仕進之路,卻沒有因此埋沒自己的才能,繪寫技法反而日臻完美,最終成為當時江南藝術圈的靈魂人物。
所以,即便這一路崎嶇坎坷,他依然從心所向,也終至所歸。
1559年的一天,文徵明在為一位禦史的母親寫墓誌銘時,置筆安坐而逝。
一位德尊行成的書畫巨匠,走完了自己的文墨人生,留下了一個時代的風雅傳奇。
古人言,「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很多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深諳世事卻不世故,歷經滄桑卻朴拙如初。
它不是執拗,不是盲目,而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是一種堅定操守的信仰,是一種遵從初心的力量。
年少時,他的樸拙是稟性;年長後,他的樸拙卻是遠見。
而這兩個字,也成就了文徵明的精彩人生:
因為樸拙,他筆墨不倦,數年如一日,終成了蜚聲于世的書畫大師;
因為樸拙,他志潔行芳,不屈從權貴,當真是盛名傳揚的謙謙君子;
因為樸拙,他恬適自甘,又恪守己心,不失為至真至誠的本色之人。
最終,他從平平無奇的平庸之輩成長為留芳千古的全能才子,活出了世人仰望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