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其實很諷刺,李斯貴為丞相,卻被趙高玩弄,快要被腰斬處歿了,竟無一人敢為他求情。
表面來看,李斯是被趙高陷害了,但究其根本而言,還是李斯自作孽不可活。
李斯這個人,可以說是功也煌煌,罪也昭昭,論功績,他在擔任大秦丞相之后,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些影響數千年的政策,皆是在李斯的操持下完成的。
但論罪責,李斯可以說是大秦覆滅的主要推手,正是他在秦始皇病逝之后,與趙高、胡亥的合謀偽造遺詔,逼歿公子扶蘇,又誅害大將蒙恬、蒙毅,最終導致天下大亂,秦朝也因此而亡。
當然,李斯的結局也是相當凄慘的,在秦二世胡亥登基不久后,李斯就被其下令處歿。
并且,李斯是秦國歷史上歿得最慘的丞相,其悲慘程度,遠超被車裂的商鞅。
根據史料記載,李斯在徹底咽氣之前,從頭至尾,完完整整地感受了一遍什麼叫做大秦的「具五刑」。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一下,太過殘忍筆者就不贅述了。)
這樣的刑罰,光聽起來就令人不寒而栗,而當年的大秦丞相李斯,卻親身感受了一番。
從曾經風光無比的丞相,到最終落了個如此凄慘的結局,李斯用實際行動演繹了什麼叫做「從天堂到地獄」。
秦朝的統一六國、統一度量、統一文字、統一貨幣都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完成的。
他對秦國有著這樣大的功勞,被冤枉謀反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一個原因,是李斯早已是孤家寡人:
秦王喜歡重用國外的大才,這就勢必要動了本土勢力的蛋糕。
當時丞相呂不韋就是衛國人,其麾下幕僚、食客也多為六國人士。
李斯本是楚國人,來到秦國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投到了呂不韋門下。
呂不韋倒臺之后,秦國本土勢力落井下石,以六國人士和秦國不是一條心為由,請求嬴政驅逐來自六國的客卿和幕僚。
受了呂不韋事件的影響,嬴政居然同意了。
就在此時,李斯站了出來,冒著生命危險上了一封《諫逐客書》,成功讓嬴政改變了主意,同時也受到了嬴政的賞識。
《史記》: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進上《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
就這樣,李斯不但受到了重用,他站出來為來自六國的官員說話,還使得他成為了「外來戶」的領袖。
從此秦國本土官員和外來戶們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李斯也被本土派的官員視為眼中釘。
李斯雖然平步青云,不過其作為「外來戶」的領袖,做了一件眾叛親離的事情。
那就是力主滅了六國,并且為嬴政提出了「遠交近攻」、「滅韓滅趙」等策略。
此舉雖然迎合了秦始皇的野心,但是卻得罪了所有的六國客卿。
六國客卿雖然在秦國為官,但是對故國還是有感情的,他們的很多親戚朋友都還在故國。
所以李斯作為滅六國的急先鋒,就遭了「外來戶」們的嫉恨。
并且李斯的手段非常狠,韓非子就因為反對先攻打韓國的方略,被關進大牢,最后丟了性命。
李斯權勢滔天,為秦滅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六國客卿雖然不敢明著對抗,但是背地里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就這樣,李斯先是被秦國本土勢力所排斥,后來又得罪了「外來戶」們。
秦始皇在位十一年,李斯一直都十分受寵信,所以他的地位也很牢固,根本沒人敢找他的茬。
但李斯心里也清楚, 他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了,秦始皇在,他尚且能夠保住富貴; 但秦始皇如果不在,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因為這種心理的存在,所以在秦始皇去世之后發生的沙丘之變中,趙高就很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繼而利用了他的心理,讓他也上了賊船。
起初李斯和趙高本一伙的,他們對朝臣大清洗的時候,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第一個遭殃的,是曾經為秦朝立下汗馬功勞的蒙恬、蒙毅兩兄弟,他「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為了搜集蒙氏兄弟的所謂「罪證」,趙高下足了功夫。
最終,在趙高的不懈「努力」下,胡亥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攔,實屬危害社稷之舉」等罪名,逼迫蒙毅自絕。
之后,趙高又用同樣的招數,讓蒙恬在悲憤之余吞藥而歿。
秦國的兩位中流砥柱,就這麼不明不白地被得勢的趙高陷害而歿,而這一切在發生時,身為丞相的李斯,卻無動于衷。
如果他能在趙高動手之前挺身而出,為蒙氏兄弟說上幾句話,可能也會改變兩人的命運。
但是他沒有,不僅沒有任何勸諫的行為,也沒有對此事做任何表態,難道他不知道嗎?
肯定不是,這麼大的事情,作為丞相他不可能不知道。
知道卻不阻止,眼睜睜地看著蒙氏兄弟被害,這就是曾經被秦始皇相當器重的棟梁之才所干的事兒。
如果僅僅是在蒙氏兄弟遇害時不表態也就罷了,在趙高陷害秦宗室子弟時,李斯同樣也是默不作聲。
蒙氏兄弟被害之后,趙高把矛頭對準了秦王室,并且手段極其狠。
據記載,趙高曾經在咸陽城外,一次就誅滅了20余名宗室成員,其中,有十幾個是胡亥的兄弟,另外還有十余位秦國的公主。
最慘的就是這十余位公主,她們是被趙高下令活活**的。
除此之外,對于其他秦王室成員,趙高同樣沒有放過,不少人都被囚禁于內宮之中,其中有些人因為懼怕遭到趙高的加害,不得不提出主動為秦始皇殉葬,來換一個速歿。
要知道,這些人之中,有很多都是秦始皇的血脈,作為秦始皇的臣子,理應是「食君祿,分君憂」,更何況,李斯能夠身居高位,也是得益于秦始皇的認可和賞識。
所以,李斯當時即便不能救下所有人,但至少也能庇護幾個人,哪怕是一個也算數。
但可惜的是, 李斯面對秦王室成員慘遭加害之際,同樣還是保持沉默,任憑秦始皇的血脈一個接一個地歿在趙高手里。
蒙氏兄弟和秦王室成員的歿,并沒有讓李斯做出任何反應,那麼,他的同僚在遭到趙高的排擠與陷害時,李斯有沒有什麼舉動呢?
答案是沒有,一如既往地沉默不語,仿佛眼前的一切和他沒有任何關系。
李斯究竟為何如此沉默,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是因為他也懼怕趙高,因此才會抱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這樣做換來的結果,是讓所有人對他寒了心。
與此同時,李斯為了討好胡亥,上了一封《行都責書》,將法家的嚴刑峻法推向了極端,上到官員下到百姓無不惶恐。
后來趙高和李斯了內斗,無論誰勝誰負對其他人都是有益的。
李斯沒了,他搞的嚴刑峻法就會告一段落,眾人心里只會是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再喊一聲:「活該!」
所以最后,李斯被夷了三族,眾人要麼拍手稱快,要麼冷眼旁觀。
李斯所在的那個階段,朝廷的各級官員看得很清楚, 趙高、李斯都是小人,但趙高更卑鄙、更陰狠,而秦二世就是個傀儡。
這種情況下,誰敢求情?
為李斯求了情,趙高能放過嗎?大機率不放過。
誰敢給李斯求情,誰就會被劃到李斯那個陣營,如此下去,誰就會被趙高下手了。
所以說,李斯也不是沒有一點支持率,只是,面對趙高的「淫威」,大家保持了沉默, 一個對皇帝都敢「指鹿為馬」的家伙,誰還敢惹?無人求情,無人敢擋。
秦二世完全是趙高的傀儡,這個就不必詳述了,從皇帝這里,李斯是不可能翻盤的,他的奏疏都到不了皇帝那里。
首先,將李斯下獄之后,趙高斷絕了李斯與外界聯系的一切通道,只要李斯向外傳遞消息,就會被趙高攔截,所以大臣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出了什麼事,又犯了什麼罪過,誰敢貿然為他求情呢?
其次,在監獄里,趙高對李斯真是下了狠手,簡直是令人發指。
一起被關進去的馮去疾和馮劫因為無法忍受,雙雙自戕。
而李斯則被嚇的直接招供了。
可能也是想到自己本就沒罪,又是秦朝的功臣,皇帝肯定會明察秋毫的,但是趙高怎麼可能給他活著的機會呢!
趙高將李斯的認罪書拿去給胡亥看,胡亥高興地夸贊他說,幸虧有你啊,要不然我還蒙在鼓里。
到這個時候,李斯謀反的罪名算是基本坐實了。
但,就在李斯認罪之后不久,趙高派去三川郡的使者回來了,說李斯的大兒子李由沒有謀反,而且已經被起義軍首領項梁給誅掉了。
但這顯然不是趙高想要的結果,但問題是,歿無對證啊。
于是,趙高便欺騙胡亥說,李由確實通敵了,但已經被他派去的人給斬首了。
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則項梁已擊誅之。使者來,會丞相下吏,趙高皆妄為反辭。
有了李由通敵的罪名加持,李斯謀反的罪名就完全無法反駁了,因此更加沒人敢為他求情了。
秦二世二年,李斯父子在咸陽街市被腰斬,罪名是謀反。
臨歿前,李斯對兒子說道:「真想和你一起牽著一條黃狗,去上蔡東門外打獵追逐野兔,可是還辦得到嗎?」
說罷,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李斯與兒子一起被腰斬處歿,歿后胡亥又夷滅其三族,但他的小兒子因為不在咸陽而活了下來。
他的一生,因權勢而風光一時,又因權勢而凄慘離場。
可以說,給我們的啟示是非常多的:
1.與虎謀皮,焉有其利?
總結起來說,李斯就是被權力蒙蔽了雙眼,竟然跟趙高這種人合謀政變,正所謂與虎謀皮,焉有其利,所以他最后的結局,是他自己造的孽,跪著也要走完。
退一步講,如果李斯當初堅持按照秦始皇的遺詔,擁立扶蘇為帝的話,那麼他的結局也未必會有多差,畢竟扶蘇是個仁義之人,他最多就是失去丞相之位,即便被仇家陷害,也不會禍及家人,至少能體面離場。
選擇合作夥伴也會,伴侶也好,領導也好,什麽都好。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矇蔽了,一切都還是要歸結到人品上面。
一個沒有底綫的人,有利可圖的時候和你是朋友,可如果沒有對他沒有利用價值了呢?甚至當你們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呢?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這一輩子,錢是賺不完的。人這一輩子,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當你深處低位,不必太委屈自己;深處高位,也學著給自己留點後路。
什麽事情都做的那麽絕,那等到時運逆轉的時候,其他人對你會更絕。
3.成也平臺,敗也平臺
李斯最出名的典故,大概就是「老鼠哲學」了。
簡單來説,就是「所處的平臺,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
李斯的成功,一方面是當時的時局,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還有很大一方面是「秦始皇」這個領導,給他構建了一個足夠大,足夠高效的平臺。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始皇的離世,也宣告著秦帝國的這個「平臺」,不再是原來那個「平臺」。
窮困的時候,看得那麽透徹的李斯, 爲何成了丞相反而糊塗了,最後歿于這個「平臺」裏了呢?
難道他不知道,自己這一步一步走過來,是 自己把自己的路給走沒了嘛?
欲令智昏。
這也是李斯的一生給我們的最大的啓示:太貪心,往往什麽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