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真誠的文字,傾聽心底的聲音,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我是佩珊,陪你一起閲書、閱心、閱塵世的小編。
形勢所逼,李亨不篡位就得當掉,國家也可能會滅亡。
悲催的太子
事實上,李亨在唐朝歷史上,是最悲催的太子之一,而安史之亂恰好給了他一個鹹魚翻身的機會。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其母出自于弘農楊氏,是李隆基的庶妃。
在李亨很小的時候,他的二哥李瑛就被封為太子,但後來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為了謀求兒子李瑁當太子,就將李瑛及另外兩個皇子誣陷致死。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李隆基因為看上了李瑁的妻子楊玉環,再加上高力士的干涉,所以沒有立李瑁為太子,而是立三子李亨為太子。
李亨雖然很早就被王皇后撫養,但王皇后不受寵,且他的母親地位也不高,所以他在朝堂沒什麼根基,以宰相李林甫為首的一幫大臣對其不斷進行攻擊,試圖讓李隆基改立李瑁為太子。
在李亨成為太子的前七八年間,由于李隆基根本不出面制止李林甫,導致李亨幾乎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心情一直很鬱悶。
天寶十四載,也就是李亨當太子十七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巨大危險也就此到來,但同時也是他鹹魚翻身的最大機會。
由于李隆基對安祿山造反沒有半點防備,所以叛軍很快就佔領了洛陽,不久後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也逐鹿潼關,長安因此危在旦夕。
非但長安守不住,關中也守不住。 于是,宰相楊國忠護著唐玄宗趕緊往四川跑。
為什麼是四川?
因為 關中和四川之間是秦嶺大山,安祿山的范陽鐵騎就是再猛,也沖不破秦嶺大山。
還因為 宰相楊國忠的根據地就是四川,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所以,唐玄宗肯定要往四川跑。
但是,關中老百姓不幹了。皇帝跑了,老百姓怎麼辦?全都留給叛軍嗎?
但是,這時候還沒輪到關中父老出場。 率先發難的,是太子李亨。
馬嵬驛之變,就一個目的,即幹掉宰相楊國忠。
楊國忠是奸臣還是忠誠,都不重要。但有一點非常重要:他是玄宗皇帝的寵臣加重臣。
皇帝-宰相-太子:權力遊戲
自宰相李林甫以來,唐朝的宰相跟太子的關係就沒法好。李林甫當宰相的時候,就開始搞太子。
楊國忠把李林甫弄得剖棺取珠,然後也開始搞太子。
為什麼宰相一定要搞太子? 垂老皇帝與壯年太子的組合,天然就不穩定。
太子是皇帝的兒子,但也是儲君,是二把手。你讓宰相怎麼選?
要麼提前效忠,跟著太子混,但肯定會被玄宗皇帝幹掉。
因為跟太子走得太近而被幹掉的官員,已經數不勝數。玄宗才是大唐政壇的老江湖。
要麼效忠皇帝,站隊老皇帝,那就只能跟太子磕。所以,李林甫磕太子,楊國忠也磕太子。
自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開始,唐朝的太子就是一個高風險職業。
最先被立為太子的,基本上都會被幹掉。所以, 宰相李林甫和太子李亨之間,就是一種天然對立的關係。
關鍵是楊國忠這個宰相,是唐玄宗任命的。所以,天然就要全心全意為玄宗皇帝服務。
他這個宰相可能對不起大唐,但一定要對得起玄宗。這也是唐玄宗的成功之處。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崇禎就跑不了。
因為他連個鐵杆權臣都沒有,沒人護著皇帝跑。 但玄宗可以,有楊國忠為首的一眾親隨護著他跑。
「馬嵬驛政變」始末:父子鬥法
「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饑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
陳玄禮是禁軍的龍武大將軍,捏著皇帝的槍桿子。
你不用問他為什麼要搞楊國忠,就看他為了幹掉楊國忠,找誰合謀去了。
陳玄禮大將軍這個玄宗皇帝的首席保鏢,跟太子這個大唐帝國的二把手,「同仇敵愾」了。
說是搞楊國忠,但這就是在搞唐玄宗。
而這倆人聯手把楊國忠幹掉之後,那玄宗皇帝自然就是光杆司令。
但是,吊詭出現了。
陳玄禮只反楊國忠不反唐玄宗,帶著禁軍將士向玄宗皇帝表忠心了。
所以,馬嵬驛這場政變的結果,就是幹掉了一個楊國忠,而太子李亨沒能上位。
而楊國忠是玄宗皇帝的宰相,還是此次四川出逃的總導演,甚至到了四川還是劍閣根據地的總官家。
你把他給幹掉了,那玄宗皇帝怎麼辦?所以,就在此時, 太子李亨與玄宗李隆基的關係就沒法處了。
因為馬嵬之變收場沒收好, 李亨沒上位、玄宗沒下課。
而就在這個時候,關中百姓出現了。
幹什麼來了?就是攔住玄宗皇帝、不許跑。
于是,太子李亨和玄宗皇帝,也就都有了迴旋餘地。
處理的方案很簡單: 老皇帝繼續去四川,壯太子留守關中。
但是,唐玄宗這個權場老手會認輸嗎?不可能,在去四川的路上,他下了一步狠棋:
「上皇命諸子分總天下節制,諫議大夫高適諫,以為不可;上皇不聽。」
大唐帝都的十王院、百孫院,美其名曰是給皇室子孫分了大房子,實際是把這些人全給看了起來。
因為晉鑒不遠,大唐就不允許自己也搞出一個八王之亂。
但是,現在,你玄宗皇帝這是幹什麼? 把自己的兒子全都派出去帶兵了,這不就是在重蹈西晉八王之亂的覆轍嗎?諫議大夫高適不同意,不同意也沒轍,詔命就這麼下了。
非但詔命出天下,連人也派出去了。
「永王璘,幼失母,為上所鞠養,常抱之以眠」。
所以,論父子關係,永王李璘跟唐玄宗才是真父子。
但這時候就別再膩歪了,安祿山不可怕,太子李亨才可怕。
「璘領四道節度都使,鎮江陵」,永王鎮江陵了,而且親領四道節度使,基本控制了大唐最後的財源之地。
這才叫細思極恐。這時候要說唐玄宗沒防太子李亨篡位,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後來,永王果然叛亂,但隨即被平。
永王畢竟太年輕,幹不過太子大哥哥。
太子李亨-永王李璘:不得已的角逐
有人說永王沒造反,而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但這不重要,他有造反的實力、也有造反的可能,這就行了。
如果非要找佐證,你看大詩人李白就行了。
這傢夥當時就在永王幕府,一口氣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每一首都把永王當皇帝誇。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這裡的我王是誰,只能是永王。
輕秦漢也就罷了,畢竟太遠。
但 「卻似文皇欲渡遼」是在跟誰比?是把永王跟唐太宗李世民比。
李白不講政治,這個可以有,這傢夥從來就不講政治,李白想造反也不夠格。
但是,你永王呢?這時候,太子李亨已經在靈武稱帝了。
太子李亨留守北方、以抗叛軍。這就是說說。
他比老爹唐玄宗還要慘。唐玄宗跑路了,但起碼知道往哪裡跑。
而李亨呢? 《資治通鑒》載:太子既留,未知所適,李亨就不知道要去哪裡。
《舊唐書》載:肅宗北幸,至平涼,未知所適。
李亨只能往平涼跑,一口氣跑到了今天的甘肅省東部。
這哪是什麼平叛,這實際還是在跑路。
但是,至少有三個因素,讓太子李亨峰迴路轉了。
一個是叛軍和安祿山的調性,這個因素最關鍵。這夥人攻入長安之後,並沒有痛打落水狗,追唐玄宗。
甚至,連掃蕩關中也沒幹,而是盯著錢去了。
老百姓趁亂搶了大唐的國庫,但國庫裡的錢都是我安祿山的,你們這就叫趁火打劫。
于是,叛軍就向百姓興師問罪、主持正義了。
另一個因素是杜鴻漸,這傢夥是朔方節度使留後,肯定建議太子往朔方跑。
而太子曾遙領過朔方節度使,對這個地方是有情感基礎的。
再一個因素,可能是後人杜撰,就是太子李亨的兒子建甯王李倓,也建議太子去朔方。
因為朔方節度使每年要來京向太子彙報工作。
于是,建甯王李倓就跟朔方將士建立關係了, 「將吏歲時致啟,倓略識其姓名」。
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預謀良久,大多是走一步看一步。
本來不知所往的李亨,終于找到了目標。
不得不稱帝
老皇帝跑到了四川,壯太子跑到了朔方。
然後,你就問關中、河西、隴右這寫大唐的將士們,會往哪裡跑?
他們只能去朔方。也沒有太多的原因,家就在這裡。
玄宗逃四川,四川能接待,因為人家是皇帝。
這夥人跑到四川, 就得按逃兵處理掉。
于是,在朔方,具體是靈武,太子李亨建立了自己的創業班子。
這個班子特別強。有名將郭子儀,有能臣第五琦,有軍師李泌,還有一眾肯于效命的朔方將士。
關鍵是肯于效命這四個字,憑啥這些人肯于效命?
冕等言曰: 「將士皆關中人,日夜思歸,所以崎嶇從殿下遠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離散,不可復集。願殿下勉徇眾心,為社稷計!」
太子李亨剛到靈武,一眾幕府僚佐和朔方將士就勸太子 「即皇帝位」。
沒啥可說的,這時候太子李亨就得當皇帝。
馬嵬之變的時候,唐玄宗也曾讓過位。
太子李亨當然故作矜持,但這時候也只能是故作矜持。
因為形勢所逼,李亨必須得當皇帝。
一個是朔方形勢。這夥人憑啥肯于效命?
你不當皇帝,人家憑啥效命。大家不就是想從太子謀臣變成大唐重臣嗎?
另一個形勢是玄宗皇帝已經出招了。
除封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外,還封永王為四鎮節度使、盛王為廣陵大都督、豐王為西北諸路節度都使。
關鍵是把永王李璘給派了出去。
內要安撫幕府謀臣、近要激勵朔方將士、遠要權謀人精老爹、外要對壘安史叛軍。
這種形勢之下,李亨就必須稱帝。
不稱帝,你讓郭子儀和李光弼拿啥調動兵馬;
不稱帝,你讓第五琦拿啥籌措錢糧。
讓他們拿太子教命,還是讓他們拿兵馬大元帥的將令?
所以, 李亨稱帝,才能破解所有問題,而唐玄宗只能被遙尊太上皇了。
後之視前,可能更為清晰。
太上皇李隆基移駕長安興慶宮後,首席保鏢陳玄禮被勒令退休,首席太監高力士被流放巫州。
而玄宗這個太上皇,竟然被一個太監李輔國帶兵威逼。
你從這個結果看,唐肅宗李亨與唐玄宗李隆基之間還有什麼父子親情嗎?
就是赤裸裸的權力遊戲,已經沒有一絲的感情了。
所以說,李亨靈武稱帝,既是權力鬥爭的結果,也是一種形勢所逼的不得已。
愿你我,活得通透,舒展自己的生命,輕盈自己的靈魂。共同陪伴彼此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