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和武則天的異母哥哥們,對她們都做過很不是人的事兒。
但是兩人在發達後的表現太不一樣了,長孫皇后為了給異母哥哥求情, 跪下來痛哭流涕求唐太宗。
武則天則是把那些哥哥們一個一個全給弄歿了。
要想知道兩人做法為啥不同,差異為什麼這麼大,我們先來看看 兩人和異母哥哥之間的過往。
據《唐書》記載,長孫皇后小名觀音婢,我們下面就用觀音婢這個名字來稱呼。
觀音婢真可謂是出身名門, 她父親長孫晟和母親高氏全是王族出身。
不過,她母親並不是長孫晟原配,是原配病故後續娶的。
這就導致她有幾個異母哥哥。
她父親和原配生過3個兒子,老大長孫無乃,老二長孫恒安,老三長孫無憲(也叫長孫安業)。
而高氏嫁進來之後,生了長孫無忌和觀音婢一兒一女。
觀音婢在父親去世之前,都是很幸福的,就像許多名門閨秀那樣,享受著錦衣玉食,父母寵愛。
結果她9歲那年,父親歿了,生活發生巨變。
當時她和唯一的同母哥哥長孫無忌都還小,那三個異母哥哥都已經成年了。
失去了父親的庇佑,異母哥哥開始對這娘仨使壞了。
這裡說的使壞的異母哥哥主要是老三長孫無憲。
據史書記載,老大年紀輕輕就因為打仗沒了,關于老二,在史書上就一個名字,沒有任何記載。
觀音婢這個三哥對他們娘仨,一點友愛之心都沒有,把他們看作眼中釘肉中刺。
這種仇恨不是沒來由的。
長孫晟在歿前把爵位傳給了最看好的老四長孫無忌,跳過了老三。
老三本來就不喜歡繼母和弟妹,老爹又把爵位傳給了繼母的兒子,他心裡恨呀!
長孫晟一歿,老三為了洩憤,竟然一下子把繼母和兩個弟妹給趕出家門,霸佔了財產。
就這樣,9歲的觀音婢,一夜之間沒了爹,還成了無家可歸的孩子,娘仨很是可憐。
高氏萬般無奈之下,求自己娘家哥哥高士廉收留了自己,娘仨這才找到一個容身之所。
觀音婢從9歲一直到嫁給李世民之間的這段時間,都是住在舅舅家的。
雖然舅舅也很疼愛外甥和外甥女,但那畢竟不是自己家,是寄人籬下啊,滋味想必不好過。
然而更過分的是,當觀音婢嫁給李世民之後,她這個壞三哥依然不肯友好相處。
觀音婢嫁人了,得回門呀,老三都不讓她進長孫家的大門,不讓進祖宅。
觀音婢兩口子平時回「娘家」,就只能去高舅舅家。你說這辦的叫人事兒嗎?
西元626年,李世民登基,觀音婢搖身一變成了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那個壞三哥,沒什麼本事,是個不學無術,嗜酒如命的人,當時任右監門率一職,四品官。
長孫皇后現在發達了,但是人家並沒有說去報復三哥洩憤,相反,還給他升了官,升了右監門大將軍,三品官。
結果這個三哥非但沒有感恩,還恩將仇報。
在妹夫李世民當皇帝的第二年,這個長孫安業就和義安王他們搞謀反,意圖推翻李世民,讓退休的李淵回來繼續當皇帝。
謀反失敗,李世民大發雷霆,下旨要處歿所有謀反之人。
結果這時候,長孫皇后跪下來,痛哭流涕,求李世民高抬貴手饒了自己的三哥。
要知道,長孫皇后一生求丈夫的次數屈指可數, 可是這次她竟然為了那個曾經惡待自己的三哥,不顧臉面跪求。
最終李世民將歿罪改為流放,將長孫無憲一家給流放到嶲(音希)州了。
長孫無憲則在嶲州默默度過餘生。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出身并州的一個小族,祖上也有做官的,但都是小官。
到了武士彠這一代,因為眼光好運氣好,投在李淵門下,唐朝建立後,成了開國功臣,做過工部尚書,以及好幾個地方的都督。
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倒是出身不錯,是前朝王爺的後代。
武則天原生家庭的情況和長孫皇后還真是挺多相似之處。
武則天的老媽楊氏也不是原配,是續弦妻子。
武士彠和原配生有武元慶、武元爽兩個兒子。
原配過世後,唐太宗做媒,讓楊氏嫁給了武士彠。
楊氏進門之後,連著生了三個女兒。
武士彠對楊氏以及她生的女兒們都挺寵愛。
當時他在地方做都督,而且十多年來一直調來調去。
武士彠就帶著楊氏和女兒們全國各地跑,調到哪裡帶到哪裡。
武則天的幼年就是這樣度過的,遠離復雜的家族人際關係,一家五口小家庭,和和美美,父母寵愛,姐妹們天真爛漫。
結果武則天12歲那年,大變天。
武士彠突然病歿,她們只能回老家,楊氏領著三個女兒,扶靈回并州。
本想在并州老家安穩度日,不成想母女四個遭到武家人的苛待。
武元慶、武元爽,很討厭繼母楊氏及三個妹妹。
這種討厭一方面是情感上的,一方面是出于利益關係。
妹妹們雖然不會搶爵位,但是她們嫁人,武家要出嫁妝,三個妹妹,那就得是一大筆錢,這就等于瓜分自己的財產啊,武家兩兄弟恨得牙癢癢。
不僅兩個異母哥哥如此,武家的堂兄們、族人們, 以武惟良和武懷運為首的,也都排擠欺負這娘四個。
古代大家族,沒兒子就沒倚仗,族人們是向男不向女。
楊氏母女四人,雖然沒像長孫皇后那樣,被趕出家門, 但是在武家也受盡了苦楚,日子過得很慘,沒有人給她們撐腰,武氏族人對她們任意欺淩。
幾年後,三姐妹各自嫁人,雖然她們逃離了那個壓抑苦悶的環境, 但是她們的媽媽楊老夫人依然過得很苦。
直到西元655年,情況才發生大轉變。
這一年,武則天終于登上了皇后寶座,給娘家帶來了無尚榮光。
武則天給娘家人全都加官進爵。
楊老夫人以為,自己二女兒如今發達了,整個武氏家族都要仰賴皇后的恩典了,這下那兩個繼子得低頭了,武家人都得對自己轉變態度了,終于可以熬出頭了。
結果沒想到,武元慶、武元爽、武惟良、武懷運這幾個,就像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不僅不低頭,還嘲諷自己和皇后。
這事讓武則天知道了,她立刻就給這四個哥哥貶官了,貶成縣令,而且還特意安排在老少邊窮地區。
武元慶一到地方就被嚇歿了,武元爽的生命稍微頑強些,第一次貶官,活下來了, 任期滿了武則天又給他貶到另一個老少邊窮地區,這下武元爽也被嚇歿了,至于兩人具體歿因,大家細品。
另外兩個堂兄意志力很頑強,拖家帶口貶官到窮鄉僻壤多年,一直好好活著。
武則天看他們還活著呢,索性來個更狠的,她找個藉口將兩個堂兄宣召過來,說咱們吃個團圓飯吧,結果飯桌上栽贓兩人對皇上皇后投*,審都沒審就給處歿了。
長孫皇后和武則天對待異母哥哥們的做法,簡直天差地別。
一個以德報怨,一個快意恩仇,而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長孫皇后
從小受到出身名門的父母,以及舅舅的教導,在詩書禮樂的環境中薰陶,自幼就知書達理、溫柔敦厚、隱忍克制。
後來她做了皇后,處理後宮事務也都大氣包容,以賢德著稱。
甚至都從未發生過嫉妒迫害其他嬪妃的事。
對待庶出的皇子公主也都是慈愛有加的,真的配得上「母儀天下」四字。
在中華幾千年歷史中,她的賢德可以說是幾百位皇后中首屈一指的。
這樣性格的一個女人,對待曾經苛待自己的人,仇恨的想法就算有,她也不會在發達後處心積慮去刻意報復,泄私憤的。
頂多是疏遠就好了。
而 武則天則截然不同,她剛毅果斷,骨子裡霸道、張揚,是個性格十分鮮明的女人,也是個敢愛敢恨的女人。
縱觀武則天掌握權力之後的幾十年,她對待不服從自己的,反對自己的,不忠于自己的,全是鐵腕手段,毫不手軟。
可以說睚眥必報。
所以她對異母哥哥及武氏族人,在有舊仇的情況下,還能給他們榮華富貴,已經算是盡了自己最大的仁慈了。
自己如此付出,這幫人還不領情,嘲諷自己,那肯定是不會再忍的。
出手整治是必然的。
長孫皇后
擁有著非凡的見識和眼光,為人處事很識大體,顧大局。
她的大局已經不只是自己身為皇后的利益得失與名譽,而是大到江山社稷,皇帝的處境。
當長孫皇后的三哥因謀反被抓,唐太宗要處置他時,長孫皇后去求情。
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后是少年夫妻,深知這個娘家三哥當年是怎麼對待自己媳婦和岳母的,深知這個三哥是如何可惡。
在這個當口,太宗也是想趁機替自己媳婦報仇,出口惡氣的。
長孫皇后哭著求請,太宗就不太理解,就問媳婦, 「當初他怎麼對待你們娘仨的,都忘了?怎麼還替他求情呢?」
這時候長孫皇后回答說: 「三哥謀反,論罪是該斬。但是他當年對我們不好的舊事,不是秘密,天下人都知道。如果這次處歿他,輿論一定會說是我趁機報復他。到時候陛下的名聲也會受到影響。」
可見在這件事上,長孫皇后考慮地根本不是自己的內心感受,不是私仇, 而是站在替皇帝及自己的名聲著想的角度,是愛惜夫妻倆的羽毛,更是放眼大局。
再看 武則天。
參考武則天一生所作所為,為扭轉命運勾上李治,為上位不擇手段害王皇后和蕭淑妃,害歿繈褓中的女兒,為了當皇后毫不在乎世人對自己身份的譏諷和嘲笑。
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用非常手段處置親姐和外甥女、外甥。
登基為帝后,為了滿足私欲,甚至公然養男寵。
她但凡是愛惜自己羽毛的,在乎世人輿論的,這些事都不會做。
與千古美名相比, 她更在乎的是眼下的得失,自己的感受。
所以,她可以找個抑制外戚的由頭,公然將四個哥哥貶官,再使用一點非常手段,讓他們逐個斃命。
長孫皇后
的親哥長孫無忌和舅舅高士廉,都在朝中任職。
但兩人都是有格局有大智慧的,在發生長孫無憲謀反被抓事件時,他們是不會給皇后亂支招的。
而 武則天的背後有一個楊老夫人,一直在給她出謀劃策。
武則天的老媽楊老夫人,可不是什麼良善之輩。
追根究底說起來,武則天報復四個哥哥這件事就是楊老夫人挑起來的。
因為在家宴上,四個哥哥說了諷刺的話,惹怒了楊老夫人,她才一氣之下進宮向女兒武則天添油加醋告了狀。
武則天以抑制外戚為名,打擊報復四人,這背後少不了楊老夫人的出謀劃策。
實際上,一直到楊老夫人92歲高齡去世之前, 她一直擔當著武則天背後的智囊角色。
說到底,環境造就性格,長孫皇后和武則天不同的成長環境,身邊不同的父母長輩,造就了她們截然不同的性格。
而性格又決定了人的為人處事,思想和抉擇,最終導致了她們處理類似事件的不同方式。
而千百年後,長孫皇后的隱忍成就了史書上的美名,武則天的睚眥必報,也使她在史書上被描述成一個性格鮮明的強勢女人。
參考資料《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