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弑滅秦二世後,立了子嬰為王。
然而,僅僅五日,子嬰就弄歿了趙高。
玩了一輩子陰謀的趙高,難道不曉得子嬰的立場、能力嗎?為何非要給自己立一個「掘墓人」呢?
子嬰的立場,趙高應早已經知曉
秦二世要弄歿蒙恬時,子嬰曾勸諫:
趙王遷滅歿李牧而用顏聚,燕王喜用荊柯之謀而背秦,齊王建滅忠臣而用後勝,這都是「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
蒙恬兄弟是大秦的大臣謀士。
誅滅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不應該的。
當時,「日夜毀惡蒙氏」,處心積慮要除掉蒙氏兄弟的,正是趙高。
顯然,對于子嬰的反對意見,趙高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而子嬰的反對之言,不僅僅體現出他在處理蒙氏兄弟的立場,更反映出他的才能、立場,以及對趙高的強烈不滿。
顯然,在子嬰的話語中,蒙氏是李牧、齊故忠臣一類的忠臣,而趙高是後勝之類的「無節行之人」。
從史料記載看,秦宗室中, 子嬰是唯一一個公開表達對趙高敵對的人物。
歷來,擁立新君,要麼立年幼、庸碌者,要麼立親近自己者。
子嬰已年長,從他邏輯清晰的勸諫之言看,其見識、才能都不錯,且明顯對趙高敵對。
既然如此,趙高為何還要立子嬰呢?
自立的嘗試
滅二世後,趙高是嘗試過自為君的。
早在滅秦二世之前,趙高就已經與劉邦有了私下接觸。
滅秦二世後,趙高曾派人聯絡劉邦,「欲約分王關中」。(《史記.高祖本紀》)
子嬰在謀議滅趙高時,也表示: 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
子嬰是在與自己的兒子謀議時提到的,沒有必要造謠。
當時,關東已經盡失,章邯、王離的主力兵團已經覆滅,劉邦進軍到武關之外。
對趙高來說, 與劉邦合作,可以借助其力量,壓制內部,自為君。
而對劉邦來說呢?項羽已經取得巨鹿之戰勝利,正在趕往關中,而劉邦仍然在武關外激戰。
與趙高合作,迅速入關, 劉邦也可以獲得「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獎勵。
因此,趙高與劉邦合作,看起來是可能「雙贏」的。
不過,「高祖以為詐」,跟趙高這樣的人合作實在太危險,劉邦不願。
與此同時,趙高也試探了國內的態度,試圖直接自為君。
《史記.李斯傳》記載,趙高滅二世後, 確實佩戴玉上殿,但「左右百官莫從」,實在坐不住。
如此,趙高也只能擁立新君了。
必須擁立一君
除掉李斯後,趙高成了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于高」,趙高算是獨攬大權了。
然而, 趙高的獨攬大權,是建立在天子為自己「月臺」的基礎上。
趙高能獨攬大權,甚至指鹿為馬,完全是得益于秦二世的寵倖。
跟商鞅、魏冉、呂不韋這些前代權臣一樣, 你趙高再是呼風喚雨,王(皇)上不爽了,要弄你,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最終,趙高決心除掉秦二世,也是擔心秦二世震怒。
當時,天下大亂,趙高欺瞞二世,謊稱天下太平,騙取二世的信任。
然而, 山東六國已各自復立,章邯、王離軍已被殲于巨鹿,劉邦的軍隊已經攻至武關,已經實在完全瞞不下去了!
秦二世終于覺醒,派人責問趙高「以盜賊事」。
瞞不下去了,趙高遂把心一橫,決心除掉二世。
從趙高除掉二世的過程看, 趙高自身的力量當時還是比較有限的。
配合趙高造反的,只有其弟弟郎中令趙成及女婿咸陽令閆樂。
郎中令,負責指揮皇宮內的警衛——郎中。
然而,雖然其弟為郎中令,趙高也深知自己使喚不動郎中,只能讓趙成設法使郎中們放鬆戒備。
鹹陽令可以統領咸陽的官吏士卒,但沒有兵符,僅靠趙高,他調不動人。
于是,趙高利用秦代兵符中「燔燧事,雖無符,速行」的漏洞,讓鹹陽令「詐為有大賊」,召集官吏士卒,抵達望夷宮,在郎中令的配合下將毫無準備、陷入癱瘓的郎中們繳械,進入宮中。
隨即,趙成等少數幾人入見二世,逼其自滅。
由此可見,趙高雖掌權多年,但他只靠自己的權力,調不動郎中及咸陽軍隊,之所以能弑滅二世,靠的是他對秦律的熟悉(找漏洞)及陰謀。
靠陰謀,找漏洞,趙高能弑二世,但僅靠這些,又如何鎮得住場子呢?
因此,趙高雖掌權多年,但其實力尚不足以自立,仍需找一個合法君王來坐鎮!
那麼,應立什麼樣的人來「月臺」呢?
選擇面
古代選擇新君,最常見的方式是先王(帝)指定。或是早早立了儲君,或是遺詔指定。
然而,二世是被弑滅的,自然沒有指定。
除此之外,就是依照宗法基礎,選擇盡可能血緣接近的人物。
秦二世登基後,「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秦始皇的二十二個兒子(除二世本人),十個女兒,全部被處歿了。
因此,以血統論,始皇帝的直系後人已絕。
當然,龐支宗室,仍有不少公子。
後來,項羽「戮子嬰及宗室公子」,可見,子嬰當然不是獨苗。
然而,子嬰應當是血緣上與始皇帝比較接近的。
關于子嬰的身份,說法不一,有說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有說是秦二世哥哥的兒子,有說是秦二世的弟弟。
(另外,個人比較相信的說法是,子嬰可能是子楚一輩的人物,在輩分上是始皇帝的小叔叔,但僅從名字上來看,並無史書佐證)
但是,無論哪種說法, 在秦始皇直系後裔全部被誅的情況下,子嬰已是比較血緣上相對接近的宗室了。
既然要立新君,新君在血緣自然不能太遠,太遠的血緣,合法性是成問題的。
趙高再是指鹿為馬,皇室血緣上是來不及亂指的。
因此,趙高的選擇面是非常有限的。
子嬰仍是最佳人選
除了血緣問題外,子嬰的特點也使他看起來是理想的傀儡:有名望,無實力。
《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說「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
而從子嬰勸諫秦二世的用語看,子嬰敢在蒙氏兄弟處分這種敏感問題上發言,甚至把話說得很重,說明子嬰本人在宗室中有一定的名望。
然而,在如此敏感的問題上提反對意見,還把話說得如此重,屠戮宗室的二世始終不拿他下手,恰恰說明: 子嬰缺乏政治資源、人脈。
始皇帝就限制、防范宗室,二世對公子的屠戮,更是使宗室力量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正如《秦始皇本紀》所言: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因此,子嬰雖有名望,但並不具備足夠的政治資源,不足以與趙高抗衡。
栽在趙高最擅長的項目上
子嬰的血緣、名望,使他可以以皇權名分,繼續賦予趙高「指鹿為馬」的權力。
而子嬰的政治資源不足,又使趙高看起來跳不出趙高的手掌心。
至于玩陰謀嘛,趙高就更不擔心了。
趙高的陰謀,害歿了扶蘇、蒙恬、李斯、胡亥···一個個最顯赫的對手都倒在其陰謀之下。
相比之下,以仁儉聞名的子嬰,哪裡是對手呢?
而且,在除掉二世過程中,趙高繳了郎衛們的械,完全可以將宮中內外更換為自己黨羽,監視子嬰。
然而,趙高,還是栽倒在陰謀上了。
子嬰確實缺乏政治資源,在嚴密監視下也確實無法聯絡外部。
因此, 子嬰利用齋五日的時間,與自己的兩個兒子秘密商議。
隨即,在廟見之日,子嬰稱病不至。
趙高數次派人去請,都沒有效果,遂親自來請: 宗廟這樣重要的事情,王為何不去?
外面,是你趙高的勢力,如今,三步之內,你的勢力再強也沒有用!
子嬰成功刺滅了趙高。
趙高,倒在了自己最擅長的項目上。
子嬰的才能、立場,很早就已經表露了出來。
趙高顯然知道子嬰的危險。
不過, 在趙高嘗試自立失敗後,需要一位元血統、名望上過得去的宗室來作傀儡,給自己「月臺」。
一方面,子嬰的血統、名望,都符合條件,另一方面,子嬰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源,「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並不具備抗衡趙高的實力。
因此,趙高選擇了子嬰。
然而,多行不義必自斃。
趙高,最終還是倒在自己最擅長的項目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