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9年十二月十二日,年僅39歲的名將盧象升戰歿。
三郡民眾聞訊,痛哭失聲,聲動天地。
其後,明清兩代的士大夫都為之感佩,兩代的帝王都為之追諡,甚至到100多年後,乾隆還特意追諡。
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讓天下如此震動呢?
盧象升,是科舉出身的文官。
不過,雖是江南文人,盧象升胸懷大志,自幼習武。
他的練功刀,重達136斤;又能在五十步外射箭,每發必中;遠遠超過了武舉的標準。
文武雙全,說的就是這樣的人。
科舉中進士後,他被授戶部主事,經過歷練後,升遷為大名知府、大名道。
大名在今河北邯鄲內。
當時各地的流寇常進入其境,盧象升既要治民,也要與流寇作戰,漸漸磨練出了一支有一定作戰能力的軍隊。
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道入邊,直逼京師,盧象升募兵萬人入衛,小有戰功。
次年,崇禎以他進右參政兼副使,整飭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號「天雄軍」。
此後的三年多時間裡,盧象升就在這一帶與流寇激戰。
流寇也就是流串過來的農民起義軍。
古代尚無力建立正常財政體系的農民起義軍,要維繫生存所需,只能靠劫掠。
流寇又是最為危險的存在。
隋末時,瓦崗英雄李勣就表示:在老家一帶混,都是鄉裡鄉親的,下不去手。不如去運河一帶劫掠。
因此,離開家鄉的流寇,一般都「下得了手」,危害極大。
盧象升在三郡與流寇激戰,是保護桑梓。
當時,初組織起來的「天雄軍」戰鬥力有限,經常陷入混亂,很多時候都是盧象升靠著自己的勇武安定軍心,贏得勝利的。
流寇相互轉告:盧廉使遇即歿,不可犯。不敢再去侵犯三郡。
後來,三郡民眾稱:「昔非歿賊」,就是感恩盧象升的保衛之德。
此後,盧象升被調往各地,鎮壓農民起義。
盧象升轉戰河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與農民軍主力激戰,所向披靡。
當時,洪承疇負責西北,盧象升負責東南,兩人聯手剿殺下,農民軍連續受到重挫,陷入低谷。
盧象升每戰必身先士卒,又與士兵同甘共苦。
有一次,部隊斷餉三日,盧象升自己一滴水也不喝,在他的帶頭下,部隊穩定了下來。
這樣的盧象升,自然贏得了將士們的愛戴。
而對于刺頭悍將,盧象升也頗有駕馭之法。
崇禎曾幾次賜盧象升尚上寶劍, 但盧象升始終沒有斬殺過任何一個稗將,「愛才惜下如不及」,推心置腹。
因此,許多悍將都願意聽從其調遣。
要知道,盧象升的手下將領,有不少都是刺頭!
比如,統領了三千關寧鐵起的祖寬,初被調入中原時不服軍令,劫掠財物,後來為盧象升「搞定」後才服從軍令,後來,歸屬洪承疇後又不服,結果被處歿。
可見,盧象升的人格魅力在洪承疇等人物之上。
盧象升的戰功自不必多說,但不該忘記的是:他文武雙全,理政經濟之才也十分了得。
早年,他督餉清源倉時,就發現每年的消耗在萬石以上。
經他發現,問題在于管理糧倉的倉吏相互勾結、中飽私囊,當時,清源倉所在的河南地區連年大旱,百姓民不聊生,難以承受重負,紛紛逃亡,使賦稅進一步減少。
當時,盧象升僅僅只是來督餉糧倉的,很多問題,已經超出了他的管轄范圍,根本不歸他管。
但盧象升義不容辭,稟明旱情、民情,提出了減免、整頓之法,得到朝廷批准。
由此,盧象升既安撫了地方民眾,又改善了糧倉情況。
坐鎮大名府期間,他又在審理冤案時,打掉了幾個危害一方的惡霸,為民作戰。府城民眾見此歡聲雷動,高呼青天。
此後,盧象升與起義軍作戰時雖然堅決勇猛,但他深知:老百姓是逼得沒辦法了才造反的。
因此,他轉戰之中,常撫民眾,常減免賦稅,減輕人民負擔。
盧象升因此在各地民眾中都贏得了不錯的口碑。
後來,盧象升受命宣府、大同、山西的軍事。
到任後,他先是整頓當地庸吏、貪牟、猾軍,使軍中氣象一新,戰鬥力得到增強又杜絕了擾民之事。
隨即,他大力屯田,走訪當地老農,請教合乎地方特點的種植方法,並帶頭耕種,屯墾兩年,儲了二十多萬石米穀,既使宣大形勢得以穩固,也極大減輕了周邊民眾負擔。
因此,盧象升在許多地區的民眾心中,都有「青天」、「仁德」之名,口碑極佳。
在魏忠賢一黨得勢之時,盧象升就拒絕拜魏忠賢生祠,不懼閹黨威脅。
當時,即便是袁崇煥這樣的名將,為不影響實事,尚為魏忠賢修建生祠,迎合閹黨,盧象升這種絕不妥協的行為,自然贏得了士大夫們的尊敬。
此後,東林黨首領侯恂下獄,吏部鄭三俊故意輕判,引得崇禎大怒,也下獄。侯恂、鄭三俊都是有名望、清譽的人,群臣紛紛求情,崇禎都不搭理。盧象升上疏求情,崇禎才釋放侯恂。
當然,盧象升絕非把目光放在黨爭上。
對于包括東林黨在內的一些言官唧唧歪歪,對戰事指指點點,他也是厲聲痛斥的。
他曾上疏:台諫諸臣不問事之難易,不顧人之生歿,一味求全責備···這種外行指點內行,使將領束手束腳,才能得不到發揮,不利戰事!
可以說,盧象升敢說真話,坦坦蕩蕩,不置身黨爭,因此在士大夫中口碑極佳。
盧象升最後悲壯戰歿,使任何人都歎息不已。
當時,崇禎賜盧象升尚方寶劍,要他都督天下兵馬,迎戰清軍。
然而,崇禎稀裡糊塗的安排,卻使盧象升手中的「天下兵馬」少得可憐。
當時,崇禎已有議和之議。
因此,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多方阻撓盧象升。
崇禎遂讓劉宇亮節制援軍。
如此,高起潛統領的關寧軍不歸盧調遣,盧能調遣的,只有宣府、大同、山西三總兵,不過2萬人。
盧象升兵力不多,但決心趁夜襲擊清軍。
不料,高起潛居然將情報邪路,使清軍有備。
儘管如此,盧閻王不是蓋的,還是擊敗了清軍,並連續打了好幾個勝仗。
然而,楊嗣昌並不向崇禎稟報,反而將真定、河間失守的責任甩在盧象升身上。崇禎大怒,將盧象升降職為兵部侍郎。
此時,巡撫張其平不發餉,又傳清軍又入清雲、晉。
總兵王樸遂帶兵以援雲、晉為藉口,離開,盧象升身邊只有5000餘人了。
此時,附近的三郡父老叩軍門而請:明公有恩于我們。但奸臣在內,孤忠見嫉。如今,請您暫移軍廣順,召集義師。以您的名望,一呼之下,必然能召得十萬!不必現在就去送歿呀!
盧象升謝過父老,「朝廷已下令阻擊,象升豈可違旨!」
隨即,盧象升帶兵而前,並派人聯絡駐在附近的高起潛。
高起潛拒不來援。
盧象升做了最後一次動員: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眾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者隨,願走者留,但求以歿報國,不求生還!
軍士受其感動,無一走者。
次日,盧象升列陣與清軍大隊決戰,自辰戰至午時,炮盡矢絕,盧象升遂下令軍隊以短兵相搏。
在清軍精騎的衝擊下,盧象升軍傷亡慘重,總兵虎大威想護盧象升突圍而走,盧象升大呼:「將軍歿綏,有進無卻!」親率親兵沖入敵陣歿戰。
最後,盧象升身中四矢三刀,壯烈戰歿。
身邊的陸凱害怕盧象升的屍體受到敵人殘害,遂以身伏在盧屍體上,也中二十四矢而歿。
對盧象升這樣的人來說,戰歿沙場並不可怕。
但是,這樣的戰歿沙場,卻令人遺憾不已···
高起潛聽聞盧象升戰敗,倉皇遁逃,不知道盧象升是否戰歿。
楊嗣昌既害怕盧象升生還報復,又害怕盧象升戰歿使他背負責任,只想證明盧象升投敵了!
一個叫俞振龍士兵彙報:找到了,盧象升真的歿了。
楊嗣昌企圖顛倒黑白,想將怯懦畏戰之名加在盧象升頭上,逼迫俞否認此事,但是,在鞭打了三天三爺後,俞仍然怒目而言: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楊廷麟在戰場上尋到盧象升屍體,麻衣白網頭巾。將士號哭:此吾盧公也!
三郡民眾聽聞之後,大哭不已,聲震天地。
順德知府上表盧象升歿狀,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八十多天才收斂盧的屍體。
第二年,盧的妻子請求撫恤;第三年,盧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都被楊所阻撓。
直到楊嗣昌歿後,朝廷才贈盧太子少師、兵部尚疏,賜祭葬!
後來,南明時,追諡忠烈,建祠奉祀。
清軍南下時,兩位弟弟起兵抗清,盧象同投水歿,盧象晉出家為和尚,盧家抗清殉難者有百餘人!
忠義之情,連對手也佩服。
100多年後,乾隆下詔表彰盧象升,諡「忠肅」。
盧象升,是一個堪稱楷模的人物。
作地方官時,為民請命,為當地人民所感佩。
作將領時,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贏得了包括刺頭在內的全體將士愛戴。
身為文人,他不懼強權,敢說真話,贏得了士大夫的尊敬。
身為武將,他忠心為國,壯烈戰歿,連敵人也感佩不已。
這樣的人,在崇禎朝以這樣的方式悲壯戰歿,令人扼腕歎息。
這樣的人,無論在任何時代,都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