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2022/03/15
2022/03/15

順治能繼位,並非是孝莊和多爾袞之間有什麼風流韻事,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六歲的順治相較于豪格而言,是最合適的人選。

崇德八年(西元1643年),清朝的第二位統治者皇太極駕崩于盛京(今瀋陽)清甯宮,由于皇太極是猝歿,並且他在生前,也沒有明確皇位繼承人,這就意味著,皇位暫時空了出來。

而根據清朝初期所制定的繼承人擇優選擇制度,就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這其中,實力最強,也最具有競爭優勢的,就屬34歲的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

不管是從軍功來講,還是從出身地位上來說,豪格繼承皇位,無疑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最終,他還是與皇位擦肩而過。

繼承皇位的,是年僅六歲的福臨,也就是順治帝,他能繼承皇位,與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有很大關係,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多爾袞將他推上了皇位。

多爾袞當時也是皇位競爭者之一,並且他的實力,與豪格不相上下,因此也在皇位的角逐中,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豪格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正因為與豪格的不相上下,就造成了兩者之間,就皇位問題相持不下,一度劍拔弩張。

但最終,六歲的福臨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繼承了皇位,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卻敗下陣來,之所以豪格在擁有軍功,且佔據年齡優勢的情況下敗北,是在當時各方勢力角逐,極為復雜的情況之下,六歲的順治是最合適的人選,選擇讓他登基,也是最平衡的一種結果。

皇太極的猝歿,給當時正處于關鍵時期的清朝出了一個大難題。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在努爾哈赤歿後,皇太極繼承了汗位,並在他的帶領之下,當時還是後金的清朝,勢力不斷強大,這也為清朝能夠入關奠定了基礎。

但在其五十歲正值壯年之際,身體卻出人意料地衰弱下去,根據史料記載,在其五十歲那年,他十分寵愛的妃子海蘭珠因病去世,這件事給皇太極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自此,他就悲不自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一向健壯的身體也就很快衰弱起來。

而在崇德八年,皇太極則在盛京的清甯宮 「端坐無疾而終」,享年五十二歲,皇太極是駕崩了,但與此同時,卻給正處于發展階段的清朝出了一個大難題。

由于歿的突然,皇太極並沒有明確繼承人,也就是說,皇位沒有指定繼承人,而這暫時的空缺,就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

為什麼說很多人看到機會呢?這要說一說清朝初期的繼承制。

在努爾哈赤還活著的時候,所提倡的是 「八家分權制」,他唯恐一家獨大,因此就摒棄了傳統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制,改用 「汗位推選制」

也就是說,當時大汗的兒子、大汗的弟弟以及大汗的侄子們,都有繼承汗位的可能性,但至于誰會被推舉出來,那就要看個人實力了。

而皇太極就是在這種制度下,從八大貝勒中成功勝出,以四貝勒的身份繼承了汗位,雖說他在位時,已經將國號改為大清,汗位也變成了皇位,但繼承制一時半會還沒有改過來。

同時,由于他去世的突然,導致就繼承人一事,大傢伙還沒坐下來商議,因此,在他猝歿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就蠢蠢欲動起來。

畢竟誰都想當皇帝,但問題是,有想法不代表有實力,而在當時,儘管有資格也有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但真正有實力競爭的,只有兩大陣營。

其中,一方陣營是支援皇太子長子豪格的,而另一方,則是支持多爾袞的。

先說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競爭優勢的加分項,畢竟出身在那裡擺著,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豪格的軍功極高。

不管是在最早的征討蒙古,還是在之後與明朝的甯錦之戰,豪格都在這些戰役中,立下了不少功勞,並且,憑藉戰功,豪格也成功的從貝勒晉升為和碩肅親王。

同時,豪格也擔任正藍旗旗主,再加上皇太極去世後,一直效忠于皇太極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旗主索尼和鼇拜,都公開表示支持豪格,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因為受過皇太極恩惠,自然也願意支持豪格。

因此,在八旗中的四旗都支援豪格的情況下,豪格的贏面還是比較大的。

不過,當時多爾袞的實力也並不差,多爾袞是正白旗旗主,自然正白旗是支持他的,而鑲白旗一向以正白旗馬首是瞻,肯定也支持多爾袞,同時他的兩個弟弟,也是能征善戰,這幾股勢力加起來,也是不容小覷。

當然,還有皇太極的二哥代善以及代善之子所領的正紅、鑲紅兩旗,表面上是保持中立,實際上都打著小算盤,並且他們中也有不少人在暗中站位多爾袞。

所以,從綜合勢力上來對比,這兩大陣營可以說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論才能,多爾袞高于豪格,但論地位和軍功,豪格又略勝一籌,因此,雙方是互不相讓,爭了許多時日,也沒爭出來個所以然。

但事情總的解決,不能讓皇位就這麼一直空著吧,因此,在雙方的代表人物商議之後,決定在當年的八月十四日,共聚盛京的崇政殿,來進行最後的決斷。

這個時候的福臨,雖然他也是皇太極的兒子之一,但壓根就沒在眾人的考慮范圍之內,一來是年齡太小,而國家需要年長的君主,二來呢,則是皇太極不止一個兒子,而福臨只是第九子,怎麼輪也輪不到他。

會談當日,崇政殿內外的氣氛可以說是火藥味十足,豪格一方早早地就在大殿周圍佈置了精兵,為的就是防止多爾袞武力奪權,而身經百戰的多爾袞,對此並不在意,自信滿滿的就帶著自己的兄弟,來到大殿,爭奪皇位之戰,一觸即發。

而在會議中,兩大陣營就誰更有資格繼承大位,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本身出身草原的人就脾氣火爆,好多次都差點擦槍走火。

作為正白、鑲白兩旗,自然是說一千道一萬也不會支持豪格,而作為正黃、鑲黃兩旗也同樣不會支持多爾袞,因此,剩餘的四旗,態度就十分重要,但四旗中,支持雙方的都有,這就讓談判一時間陷入了僵局。

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就這麼僵持下去,再談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什麼結果,甚至還有可能,讓八旗的旗主之間,因為這件事矛盾激化,從而造成分裂,一旦如此,那就會是災難性的後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的局勢,彼時的清朝,尚未入關,並且,南明朝廷和農民軍李自成也是很大的威脅,而在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入關一統中原,就是最大的目標和夢想。

有道是兵合一處,將打一家,入關的前提建立在八旗團結一心,但如果就皇位問題一直僵持下去,從而造成八旗分裂的話,那麼入關就基本無望了,畢竟一個心懷鬼胎的團隊,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平心而論,多爾袞相較于豪格而言,還是有一定劣勢的,畢竟八旗中的兩黃、兩紅和兩藍這六旗,大多數還是支持豪格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多爾袞武力奪權,並不一定就能夠成功。

但他就是不願意讓,憑什麼是你豪格,就不能是我多爾袞呢?

但在最終,有一個人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在眾人的商議之下,覺得可行,便按此操作,這個提議的人,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按輩分來算,他和皇太極、多爾袞是平輩,也是豪格的長輩,在皇太極活著的時候,濟爾哈朗與皇太極的關係極好,也正因為如此,皇太極就將鑲藍旗交由他統領。

在皇位爭奪戰發生時,濟爾哈朗是支持豪格的,但他支持豪格的理由是,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也就是說,他支持的並不是豪格本人,而是皇太極的兒子。

是不是有些繞口?其實很簡單,濟爾哈朗是效忠皇太極的,因此在皇太極去世後,他願意支持皇太極的兒子上位,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所以濟爾哈朗就支持他。

但皇太極可不止一個兒子,也就是說,如果是皇太極的其他兒子繼位,那麼濟爾哈朗也支持。

而他在當時提出的建議,就是與這個原則相關,他提出,如果豪格與多爾袞相持不下,那麼不如就讓皇太極的第九子,也就是六歲的福臨繼承大位。

此言一出,眾人先是沉默,之後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畢竟當時的福臨,只不過是一個六歲的黃口小兒,讓這麼一個小孩子登基,是不是有失體統?

但濟爾哈朗既然能提出福臨,自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于是,他就將為什麼推舉福臨的理由和原因,在會議上逐一分析給眾人。

當然,最初的各大旗主,對于這個提議並不是十分贊同,也沒有出現一些傳聞中,當即拍案就贊成的情況,實際上,也是經過了各種意見的討論,但討論來討論去,發現如果把豪格排除在外的話,福臨無論是從出身還是從當時的局勢來講,確實是最合適的人。

同時,對于多爾袞來說,他也深知自己並不一定就能成功,畢竟那些老臣在看著,容不得他放肆,而福臨也算是一個折中的辦法。

但他同意歸同意,還是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皇帝年幼,而自己政務經驗豐富,必須由自己擔任攝政王,對于這一點,大多數人並無太多意見,因為多爾袞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為了防止多爾袞專權,其他旗主還是給多爾袞上了一道防范措施,那就是讓鑲藍旗旗主,也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擔任攝政大臣,從而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當立帝之第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固山)軍兵,吾與右真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為歸政,誓天而罷」---多爾袞

就這樣,清朝的第三位統治者順治帝福臨,便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雙方在角逐中,找到了互相認可的一個平衡點,其實這個平衡點的核心思想很簡單,就是我占不到便宜,你也別想從中獲益,而順治帝福臨,就是這麼被推舉出來當皇帝的。

當然,前文講過,皇太極並不止一個兒子,根據史料記載,他共有是十一個兒子,除去豪格,尚且還有十個,從理論上來講,這十個皇子都有繼承大位的資格和可能性,但為何濟爾哈朗會選擇福臨呢?這就要從福臨的出身以及當時的局勢來說了。

其一,福臨的X統

眾所周知,福林的生母是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五大福晉之一,而她另一個身份,就是蒙古貝勒宰桑-布和的女兒。

早在努爾哈赤時代,蒙古貴族就和後金不斷打交道,當然,是兵戎相見的那種,不過,因蒙古貴族不敵後金,最終雙方議和,進入和平發展時期。

不過,雖說暫時和平,但蒙古的勢力依然強大,對此,努爾哈赤便採用「懷柔「政策,通過相互和親的方式,來拉攏雙方關係。

比如皇太極的大妃哲哲,就是蒙古貝勒宰桑-布和的妹妹,而海蘭珠和孝莊太后,則是宰桑-布和的兩個女兒。

哲哲與海蘭珠,兩人雖說都嫁給了皇太極,但哲哲並沒有生下兒子,只有三個女兒,而海蘭珠雖說生有一子,但還沒來得及起名字就夭折了,因此,具有蒙古血統,且生子的,只有孝莊一人。

在本著「滿蒙一家親「的宗旨下,讓孝莊的兒子福臨繼位,顯然是蒙古貴族們希望看到的結果,畢竟這是自家外甥,不支持他支持誰?

同時,福臨繼位的最大好處,就是能籠絡蒙古貴族,因為福臨的身份在那擺著,至少蒙古人不會有什麼二心,這其中的道理,也是十分淺顯的。

其二,福臨繼位,也眾人都能接受的結果

除了福臨的蒙古血統是主要因素之外,他能繼位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選擇他是眾人都能接受的結果。

前文講過,像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效忠于皇太極的,因此也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誰都在他支持的范圍之內。

抱著這種想法的,其實不止濟爾哈朗一人,還包括正黃旗和鑲黃旗,這兩旗的旗主索尼與鼇拜,實際上在最開始支持豪格的原因,和濟爾哈朗差不了多少。

正是因為他們都效忠于皇太極,因此就支持皇太極的子嗣繼位,那麼既然豪格不行,換一個也無所謂,同時福臨的血統和身份,也在其他皇子中佔據優勢,那選他也並不是太吃虧。

在兩大黃旗以及鑲藍旗都是這個態度的情況下,那麼福臨上位也是必然的事情。

其三,福臨的年齡

福臨在被推舉時,只有六歲,但就是這個年齡,讓各方勢力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

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六歲的福臨,自然沒有親政的能力,那麼國家大事由誰來處理呢?自然是這些年長的各位旗主。

既然能處理國家大事,那就有一定的實權,既然有實權,那誰當皇帝都不可以,反正小皇帝做不了主,還得這些大人們定奪。

因此,不管是對于多爾袞而言,還是對于豪格來講,或者是對于其他旗主,都是一種能夠接受的局面,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人當不了皇帝,那就退一步,讓自己有實權,也是不錯的事情。

當然,福臨能成為備選,也是在于豪格的「讓位」,他在賭氣之下的那句「福少德薄,不能繼位」,讓多爾袞抓到了機會,有了口實,才會迫使他不得不退出競選,這才讓福臨有了機會,繼承大統。

總而言之,豪格作為競爭皇位中贏面頗大的一方,最終卻敗北,讓六歲的福臨上位,這個結果是眾人預想之外,但也是意料之中,畢竟當時的局面是多爾袞與豪格互不相讓,再怎麼爭也不會有結果,因此,雙方在考慮自己的切身利益以及福臨的X統等因素之下,才會得出這麼一個結果,讓順治繼位,而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擔任攝政大臣,統領朝政,自此,清朝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用戶評論
相關推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