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專打天下硬漢,為何遇到呼延灼、張清和盧俊義時,卻避而不戰
2022/05/17

從醉斗蔣門神說起

恐怕許多人,對《水滸傳》中的武松有不少誤解。

比如有人曾說:武松爭強好勝,不是在打斗,就是在打斗的路上。

想來此話的根據,是武松自己曾言「專打天下硬漢」,而恰好水滸江湖,就是一個硬漢遍地走的江湖。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有故事的老江湖們都清楚,說和做,從來都是互為因果的。

就拿武松「專打天下硬漢」的這句名言來說,是在武松斗蔣門神之前,他對施恩所說。顯然便包含了兩層意思。

其一是表層意思:通過他跟蔣門神的打斗,就能看出來,武松做足了前戲。

未斗前豪飲,施恩越勸他卻越來勁。到了快活林后,從外形上看,武松已經是暈乎狀態了。

蔣門神便「 心里先欺他暈乎,只顧趕將入來」,武松「 先把兩個拳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身便走」,繼續斗蔣門神,果然蔣門神追來,武松踢其小腹,隨后蔣門神倒下,剛爬起來便又迎來了武松的絕誅,「 玉環步,鴛鴦腳」,解決!

根本就不是電視劇所演的那般,那麼久,還花樣百出。

其二是深層意思:武松斗蔣門神,本質上并非一次光彩行動,否則以武松性格,他根本不必裝暈,挑事蔣門神,搞得這麼麻煩。

這說明了,武松也明白是替施恩「黑吃黑」,但這話是好說不好聽。

因此,武松便上升到了「專斗天下硬漢」層面,為自己的行動開脫,做到師出有名,是偷換概念的一種。

只不過由于人們都太喜愛武松了,便選擇性無視,都順著武松的意思說話,不去深究原因!

倘若還不相信,那咱就看看《水滸傳》中,號稱專斗天下硬漢的武松,面對這三位時,卻選擇了避而不戰。是哪三位呢?

面對呼延灼時為何避戰?

呼延灼征討梁山失敗后逃到了青州,便開始殲青州地界內的三大匪寇。

白虎山很快拿下,桃花山不在話下,但二龍山卻是硬茬子。

先是跟魯智深大戰五十多回合,隨后是楊志再戰五十回合,搞得呼延灼都懷疑人生,從哪冒出來的這麼兩位?

當時武松是二龍山上的三哥,卻選擇了避而不戰,為何?大致有兩點原因。

其一最簡單,武松是步下將,呼延灼是馬上將,沒法進行真ㄉㄠ的較量。

其二才是關鍵。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今我就是呼延灼,而您是武松,我連斗了魯智深和楊志后,你武松提著戒ㄉㄠ出現,高喊:來來來,可敢跟我武二郎,大斗三百合否?

我呼延灼會怎麼說?

反正我必會被氣笑:「果然是不講武德的二龍山寇,你還啥英雄?分明是欺我連斗兩場后,便要來趁人之危,落井下石的鼠輩!」(所謂:再一再二不再三,呼延灼連兩場,絕不會再斗第三場)

須知武松是最講體面的好漢。

如今二龍山的榮譽受損,等于出來挨了通罵,卻還真就不能動手!

因為勝之不武,敗之則無顏江湖。怎麼算怎麼是:只要一出戰就輸了!

從事后來看,顯然武松面對呼延灼時,他避而不戰是很精明的,不但保住了英雄的體面,也沒損傷二龍山的名譽——讓呼延灼繼續「懷疑人生」去吧。

面對張清時為何避戰?

張清連斗梁山15員大將時,魯智深和武松并沒在場。他倆負責押送糧草,卻被張清得知了。

于是張清路上,一飛石打在魯智深的光頭上,「 望后便倒」,武松「 急挺兩口戒ㄉㄠ,歿去救回魯智深,撇了糧車便走」。

最親密的哥們,武松卻避而不戰,這是為何?

因有兩種情況,故而也分兩點原因。其一是,這是吳用的計,卻拿魯智深和武松當了魚餌。

因為隨后便是,嘗到甜處的張清,再次被誘出,遭到了梁山組團圍堵,最終把張清逼入水中,被阮氏三雄活捉。

自然,在這種情況下,武松就要配合著演戲——只是苦了魯智深,誰讓他的光頭,在夜晚锃光瓦亮呢?

不過筆者卻對此表示懷疑,不符合《水滸傳》的邏輯!這就引出了第二種情況和原因。

其二,從魯智深事后的反應來看,他顯然是急眼了,找到張清要報仇。

故而吳用的這次計謀,極有可能是瞞著魯智深和武松的,因為他一旦說了,魯智深和武松都是要體面的人,都知道張清的飛石,卻還配合吳用來當誘餌,這可能嗎?

筆者的結論是,吳用這次用計,是瞞著魯智深和武松的!

所以,武松避戰張清,沒有任何劇本,只有臨機反應!這反而顯出了武松的難能可貴。

什麼也沒有兄弟更重要。

當時魯智深,已經喪失了戰斗力,且場面混亂,唯有武松能保護,故而武松「歿去救回魯智深」就算成功。

這反應出了武松所謂臨危不亂,冷靜理智,懂得取舍。

面對盧俊義時為何避戰?

梁山之上,盧俊義武功是最高的。而武松也被譽為「馬下武松」,若這兩人干一場,必會讓讀者大呼過癮。

可惜《水滸傳》卻搞出了另一番模樣。

宋江為了騙盧俊義上山,安排了八位好漢,來輪番挑盧俊義。

武松也被選中了,在魯智深之后,他對著盧俊義三ㄉㄠ后,掉頭就走。

哪怕盧俊義后面嘲笑他:「 我不追你,你這廝們,何足道哉。」這麼難聽的話,武松卻依舊不理就是避戰了。

這是為何?只有一個原因。

所謂的「賺」盧俊義上梁山,是宋江主抓,吳用親自實施的,其重要性無與倫比。

武松雖天不怕地不怕,卻懂得要服從大局。所以在斗前,武松就放話了:「 員外!只隨我去,不到得有血光之分。

因此,哪怕遭到盧俊義的笑,武松也堅決避戰。

不是武松怕盧俊義,而是武松清楚,盧俊義已是籠中之鳥了,何必再去較勁?

一個人精明與否,不是嘴上說得如何,而是能否審時度勢,作出正確抉擇。

武松堪稱這方面的高手,所以他才能在絕境中一次又次逆襲。

而這次面對盧俊義三ㄉㄠ就走,不就是如此嗎?

再看盧俊義,都要被玩歿了,卻還不自知。所以武松搭理他干啥呢。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