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2022/03/04

李亨如果不篡位,他的結局極有可能就是個亡,國家也可能會滅亡。

事實上,李亨在唐朝歷史上,是最悲催的太子之一,而安史之亂恰好給了他一個鹹魚翻身的機會。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其母出自于弘農楊氏,是李隆基的庶妃。

在李亨很小的時候,他的二哥李瑛就被封為太子,但後來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為了謀求兒子李瑁當太子,就將李瑛及另外兩個皇子誣陷身亡。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李隆基因為看上了李瑁的妻子楊玉環,再加上高力士的干涉,所以沒有立李瑁為太子,而是立三子李亨為太子。

李亨雖然很早就被王皇后撫養,但王皇后不受寵,且他的母親地位也不高,所以他在朝堂沒什麼根基,以宰相李林甫為首的一幫大臣對其不斷進行攻擊,試圖讓李隆基改立李瑁為太子。

在李亨成為太子的前七八年間,由于李隆基根本不出面制止李林甫,導致李亨幾乎沒有自己的勢力,因此心情一直很鬱悶。

不過,李亨在這七八年間雖然過得不如意,但也是最安靜祥和的一段時光,因為後來發生的事情會讓他更加難受,兩次大案和兩次婚變,都差點讓他失去太子之位。

天寶五載,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到長安向李隆基彙報與吐蕃的戰爭情況,並在朝堂上舉薦了韋堅,受到了李隆基的嘉獎,但他下朝之後卻私自拜會了李亨。

邊鎮節帥與太子私自往來,這是非常大的禁忌,宰相李林甫覺得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就開始派人盯梢李亨和皇甫惟明。

那一年元宵節這天,李亨到街上去玩,偶遇了韋堅,兩人進行了長時間交談,事後韋堅又立馬去見了皇甫惟明,兩人還一同夜遊景龍道觀,一直到很晚才分手。

這一切當然都被李林甫知道了,他就上書彈劾韋堅和皇甫惟明「欲共立太子」,李隆基勃然大怒,下令將韋堅和皇甫惟明給法辦了,至于太子李亨,由于李隆基不願意再引起奪嫡之爭,所以並未對他怎麼樣。

韋堅歿後,他的弟弟將作少匠韋蘭、兵部員外郎韋芝上書為他鳴冤,還說太子李亨可以為他們作證,這就讓李隆基異常震怒了,覺得李亨確實在暗中培植勢力。

李亨嚇壞了,跑去見李隆基,極力為自己辯解,還說要跟韋妃(韋堅的妹妹,李亨的妃子之一)離婚,以此來顯示自己「不以親廢法」,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李亨這才安全著陸。

韋妃是李亨喜歡的妃子,二人離婚之後,李林甫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找了各種藉口對韋氏一族進行壓制,被處決者甚眾,韋妃也在無奈之下剃髮為尼了。

因此,李亨雖然安全著陸了,但韋氏一族卻無法再繼續支持他了,他的實力也因此受到極大損傷。

但這還沒完,沒過多久李亨的妃子杜良娣一家也出事了,李林甫安排親信誣陷她父親東宮屬官杜有鄰,致使包括杜有鄰在內的一大家子人要麼被滅,要麼被流放,被牽涉進去的李亨親信也有幾十人之多,李亨的實力受到毀滅性打擊。

為了自保,李亨不得不再次宣佈與杜良娣離婚,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短短一年間發生這麼多事情,讓李亨感到身心俱疲,精神也受到巨大創傷,一度十分頹廢。

後來,李隆基發現其實都是李林甫製造的冤假錯案,他對李亨的芥蒂就小多了,但也沒有對李林甫進行任何處罰。

轉眼到天寶十一載,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在隱忍良久之後,終于找到一個機會,借一個謀反案將他的老主子李林甫給扳倒了,不久後他就取代李林甫成為宰相,李林甫一氣之下臥床不起,不久後去世。

李亨雖然少了李林甫這個對手,但繼任的楊國忠也不是什麼好貨色,並且他在政治上也不支持李亨,還處處與之為敵,試圖扳倒李亨立一個好控制的皇子為太子,李亨的日子依然不太好過。

然而,楊國忠上臺之後,除了他跟李亨的矛盾之外,唐朝另一個潛在的危機也逐漸暴露出來,而這一危機的製造者就是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

在李林甫的幫助下,安祿山在天寶三載的時候已經是三鎮節度使了,後來他通過巴結楊玉環受到了李隆基的賞識,逐漸掌握了邊境茶馬貿易權,權勢可以說是非常大了,也逐漸有了謀反的資本。

從天寶十載開始,安祿山在范陽郡城北邊築起了雄武城,並在城中暗中招兵買馬,鑄造武器,儲藏糧食,為造反做準備。

楊國忠繼任之後,覺得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就幾次勸說李隆基早做準備,李隆基就把安祿山召入京城詢問情況。

要說安祿山也是個不簡單的人,他居然真的去了長安,還以自己是異族容易遭人懷疑為藉口來開脫,並通過繼續巴結楊玉環來取悅李隆基,結果李隆基竟然把他給放回去了。

後來,只要有人說安祿山要造反,李隆基和楊玉環都表示不相信,還要將說這話的人給抓起來審問。

就是在李隆基和楊玉環的「保護」下,安祿山造反的各項準備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只須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起兵。

在此期間,李亨與楊國忠的鬥爭一刻也沒有停止,李亨總體上處于下風,要不是李隆基不想再出現一日廢三子(就是太子李瑛等三個皇子被滅之事)的事情再次發生,李亨的太子之位恐怕早就被別人取代了。

天寶十四載,也就是李亨當太子十七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巨大危險也就此到來,但同時也是他鹹魚翻身的最大機會。

由于李隆基對安祿山造反沒有半點防備,所以叛軍很快就佔領了洛陽,不久後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也鐵屠潼關,長安因此危在旦夕。

驚慌失措的李隆基決定帶著楊玉環逃走,但逃去哪兒呢?

因為楊國忠是四川人,所以他勸說李隆基去蜀中避難,還說四川與關中之間都是秦嶺大山,安祿山的鐵騎就是再厲害,也很越過艱難險阻打到四川去。

李隆基同意了楊國忠的方案,但另一個問題就擺在眼前了,皇帝如果逃離京城了,關中百姓肯定不會幹,一些前方將士也不會幹,那麼誰還願意替朝廷賣命,從而減緩叛軍進攻的步伐呢?

李隆基轉頭一想,這個問題好辦,太子是國之儲君,他可以先走讓李亨殿后,這樣就說得過去,等叛軍快到京城了李亨再離開,就沒有問題了!

說幹就幹,李隆基,楊玉環和楊國忠便帶著三千人先行逃離了長安,而李亨則帶著二千人冒著生命危險留了下來。

然而,李隆基的這一舉動,就給了李亨鹹魚翻身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他當時有兩個優勢:

第一,他的軍隊中有最精銳的部隊飛龍禁軍,戰鬥力十分彪悍;第二,他的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後來的代宗李豫)和建甯王李倓都在他身邊,他沒有後顧之憂。

于是,在離開長安之前,李亨就開始跟親信們謀劃政變了,目的之一是屠掉他的對頭楊國忠,因為只要他多活一天,李亨的日子就不會太平;目的之二是迫使李隆基屠滅造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之一楊玉環,並禪位給他,從而領導軍隊對抗叛軍。

李隆基離開長安後不久,叛軍就逼近長安了,李亨在城破前一刻也逃走了,于六月十四日趕上了李隆基的隊伍,地點是在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

讓李亨沒想到的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再次出現,由于將士們趕了很久的路,再加上缺乏糧食,所以都很饑餓勞累,有些將士甚至口出怨言,對皇帝不敬。

李亨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于是派遣心腹太監李輔國去聯絡李隆基身邊的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跟他密謀除掉楊國忠和楊玉環之事,得到了陳玄禮的同意。

借著軍隊的騷動,李亨和陳玄禮果斷出手了,他們先是將楊國忠亂刀屠滅,還屠了他的兒子楊暄及楊玉環的姐姐韓國夫人。

緊接著,由陳玄禮出面與李隆基交涉,陳述了楊國忠和楊玉環禍國的事實,還說楊國忠已亡,讓他將楊玉環也處決。

那時候軍心動盪不安,李隆基雖然不忍心處決楊玉環,但更在乎自身安全,所以讓高力士將楊玉環勒歿。

但是,讓李亨措手不及的是,陳玄禮雖然迫使李隆基屠滅楊玉環,但這僅僅是出于愛國之心,他對唐玄宗還是非常忠心了,因此在事後竟然跪下來向李隆基請罪。

陳玄禮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為了保護李隆基不被李亨傷害,也是為了確保李隆基可以繼續當皇帝。

這樣李亨就尷尬了,政變已經發生了,卻只屠了兩個人,並沒有成功當上皇帝,還跟李隆基的關係鬧僵了,如果不想點辦法,結局不妙啊?

怎麼辦呢?

一個叫做杜鴻漸的人出現了,他是李亨的親信,他對李亨說,現在是戰亂時期,誰能掌握兵馬,誰就有話語權,你何不去朔方,那裡兵強馬壯,還方便聯絡河隴兵力和回紇鐵騎,只要手上有兵了,你就可以稱帝;如果再收復了兩京(長安和洛陽),那就天下歸心了!

李亨大喜,于是帶著部眾一路狂奔到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先是將朔方軍權收回,然後在將士們的擁護下登基稱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事實上,由于那時候李隆基的表現實在太差,大多數將士已經不願意效忠他了,而李亨作為太子,又是個主戰派,自然更容易得到眾人支持。

在成為皇帝之後,李亨的號召力明顯加強,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帶著七八萬精兵強將也都去到了靈武,河西、安西的兩萬精兵也隨之趕到,靈武一下子就成為了當時軍力最強盛的藩鎮。

有了軍權的加持,李亨的地位算是坐穩了,而遠在四川的李隆基在接到被成為太上皇的詔書之後,雖然內心充滿了憤怒和不安,但也是無可奈何,誰叫他自己作出事了呢,而且他手上還沒兵,不接受現實也不行。

事實上,李隆基也曾掙紮過,早在李亨分兵去靈武之後不久,他就意識到這個兒子對自己意見挺大,搞不好要篡位,得採取一些措施去組織他,于是下詔封李亨為天下並馬大元帥,通過提高他的地位來阻止他稱帝。

但李亨那時候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因為他不稱帝無法自保,不稱帝無法將部隊籠絡到一起來抵抗叛軍,不稱帝恐怕有更多人投靠叛軍或者造反另起爐灶,所以他只能冒險搶奪皇位,但好在由于形勢對他有利,並沒有人反對他。

但實際上,李亨稱帝之後,李隆基依然有權勢,他為了限制李亨,曾準備分封諸皇子領天下節度使,但被大臣們勸阻下來,不過他還是堅持封他心愛的兒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鎮江陵,以此來培植自身勢力,從而在未來奪回皇位。

李璘在江陵站穩腳跟之後,有了數萬精兵強將,李隆基一度十分得意,認為自己還是有機會的,但李亨做事更絕,他先是下詔阻止李璘到四川與李隆基匯合,李璘不聽,李亨便以謀反罪名出兵討伐他,取得大勝。

而就在李璘兵敗被誅之前,李隆基見大勢已去,為了討好李亨,也為了保全李璘,便下詔「降李璘為庶人,謫遷于房陵」,但李亨不吃這套,依然誅了李璘,李隆基的勢力就此徹底喪失,只能乖乖當太上皇了。

李亨稱帝的第二年,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將其誅滅,李亨趁著叛軍內部動盪,聯合回紇收復了長安,李隆基也被接了回來,居住在興慶宮。

李隆基這會算是徹底老實了,承認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自己也自稱太上皇,開始過起了養老生活。

不過,你以為李亨就此安心了,他見李隆基身邊還有高力士和陳玄禮陪伴,不太放心,就找了些藉口流放了高力士,還讓陳玄禮退休,並趕走了負責李隆基生活娛樂的玉真公主及一幫歌女,只剩下李隆基孤零零一人。

李隆基在長安又頑強地活了五年,受盡了兒子李亨的冷眼和太監李輔國的欺負,最終于762年去世,享年78歲,不久後李亨也因病去世了,享年51歲。

總結一下,李亨之所以要在安史之亂期間篡奪皇位,是因為他不得不這麼做,不然他性命不保且不說,也沒有人帶領軍隊去跟叛軍打仗,國家就會因此滅亡。

AD
文章
圖集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