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稱帝叫眾望所歸,因為戰功卓越,力挽狂瀾。
有一種稱帝叫眾矢之的,因為算計陰謀,害人誤國。
第一種人是曹操,在動亂的漢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力挽狂瀾,十分天下有其七,為后續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曹操的一生是奮戰到一生,屠城行徑很多讓他被詬病無數,但除了這之外,他的功業讓他在當時依舊威望無邊!
正因為此,當曹丕子承父業用禪讓方式,奪得政權之后,遭遇到的非議其實并不多。
后續的曹家帝王們,也并沒有多少荒唐言行出現,綜合素質比司馬懿后人不知道高多少倍。
另一種人就是司馬懿家了,反觀他們的做派,完全就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曹操和司馬懿)
一場高平陵之變,誅的人頭滾滾ㄒ丨ㄝˇ流成河,以至于后世子孫看了,都說這是傷天害理之事,國運勢必不會長久!
除了這件事之外,開歷史先河的權臣誅皇帝的舉動,更是讓司馬懿家成了被詬病的一家人。
司馬師主政的時候,行了廢立皇帝之事,本就飽受非議,等到司馬昭主政時,就干下了誅歿曹髦這樣的事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撕毀的綱常,讓其他世家大族都難堪了。
(被黑成碳的曹髦)
更讓他們難堪的是,為了詮釋自己言行的合理性,這司馬昭還在《三國志》正史中,還假手太后,將小皇帝曹髦抹黑成了人間極惡,荒唐無比的君王。
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東海王子髦,以為明帝嗣,見其好書疏文章,冀可成濟,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遂隔絕兩宮。
其所言道,不可忍聽,非天地所覆載。吾即密有令語大將軍,不可以奉宗廟,恐顛覆社稷,歿無面目以見先帝。
在這份冠冕堂皇的詔書中,被誅的曹髦成了一個謀逆之君,一個弒母之人,一個比之夏桀、商湯有過之而無不及之人。
要不是忠心耿耿的大將軍司馬昭,為了天下社稷的安穩,誅了曹髦,社稷將會傾危不說,就連太后都將愧對宗廟。
是什麼樣的惡行,才會寫出如此惡毒的言語?這就是司馬昭,一個讓后世人汗顏的權臣。
(這三都不是好東西)
司馬昭誅曹髦,是開歷史先河的事情。
在那之前,即便有權臣壓主,也沒有悍然誅歿帝王的舉動出現。
強勢如霍光,也不過是廢了昌邑王劉賀的帝位。
強勢如王莽,也不敢明目張膽誅人。
就連曹操這樣的雄主,面對漢獻帝雖然跋扈,也尚算客氣。
司馬家開的先河,讓后世陷入了混亂之中,司馬家后續被劉欲團滅,也算有樣學樣地推陳出新了。
司馬懿用政誅人無數成了權臣,司馬師用權臣欺君成了權臣,司馬昭更進一步弒君,到了司馬炎就改朝換代了。
(司馬炎)
司馬懿那是人中龍鳳,能遏制的人不多。
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倆雖然做的事情不咋地,但終其一生也算兄友弟恭,到了司馬炎這一代就感覺智商欠費了。
這智商欠費跟他的做派很有關系!
開國之君少有昏庸之主,這是歷史常態,因為開國的人都懂權力得來不易。
可司馬炎作為開國之君,其人如何?
除了當政之初還算勤勉之外,后續作為簡直就是垃圾,滅亡東吳之后干的事情,件件都是亡國之君才干的事,所謂的太康之治也徒有其表。
廣納后宮,羊車望幸,這是個人生活糜爛。
大興土木,助長奢靡,這是文化氛圍消沉。
臣下清談,君上妄言,這是政治環境頹廢。
大封諸王,引進外族,這是內部動亂誘因。
裁汰軍隊,武備廢弛,這是引人作亂妄行。
一個開國之君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讓一個王朝從誕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暮氣沉沉。
這個王朝還能好嗎?從這個角度看,他能統一天下最大的根源,不是他本人有什麼本事。
而是他的對手太弱了。
(三國后期)
蜀漢后主劉禪,阿斗雖然不傻,但是國家實力上的巨大差距,還有后期的用人昏庸,讓他成了承受亡國之禍的君王。
當然,滅亡蜀漢是司馬炎他爹司馬昭的功勞,跟司馬炎這個二世祖也沒啥關系。
至于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那就是知名昏君了。
行事暴力乖張不說,后宮更是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下,比大一統王朝的帝王還多,弄得民間不知道出現了多少單身漢。
這樣的東吳,不滅亡才是天理不容的。
分析過對手之后,再看司馬炎,不就是一個躺在祖輩奮斗后,坐享其成的人嗎?
如果這人真有點志氣,不說比司馬懿,跟司馬昭水平差不多,也不至于讓西晉成為笑話。
(西晉)
如果僅僅是庸人也就算了,它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
后宮里面的一萬多妃子,是這昏君做派的體現。
在任時的大封諸侯王,導致八王之亂是這昏君做派的體現。
這一切,已經足夠昏了,最昏的是,在選擇繼承人這樣決定天下安危的大事上優柔寡斷。
他的兒子司馬衷是個啥貨色?按照史書上的說法是,一個智商底下的智障。
司馬衷是傻子,從他的言行舉動中都能看出來,全天下都知道的事,司馬炎如何會不知道?
面對一個傻兒子,司馬炎的做派如何?不僅將皇帝的位置傳給了司馬衷,還不留后手。
如果他在世的時候,給自己的傻兒子留點后手,讓這個王朝不至于因為妖后作亂,還有八王之亂而發生動蕩,西晉或許還不會如此短命。
(司馬衷比阿斗還弱智)
司馬炎一閉眼,這天下就陷入了混亂之中,一亂就是整整二百多年!
這天下混亂的鍋,司馬炎就算不想背,也責無旁貸啊?
司馬炎之后,后續的西晉和東晉帝王也沒幾個有能力的。
唯一強點的只有借力江東士族穩定天下的東晉第二任皇帝司馬紹(299年~325年)
性情孝順的他還算有點文韜武略。
在公元322年即位之后,能讓勢微的中央,通過政治制衡的方式,跟權臣世家和諧相處,能在公元324年平定王敦之亂后,果斷下令停止追究王敦黨羽。
能通過重用王敦的堂哥王導的方式,保持跟江東士族的和諧關系,穩住了國家局勢。
但是這個唯一強點的帝王,命也不夠長,僅僅27歲就掛了。
隨后的歲月,東晉的帝王那就是一個比一個的爛,可謂中國歷朝歷代封建王朝中,綜合素質最差的一群帝王,這就讓東晉的老百姓遭殃了。
世家大族橫行,王朝權力不振,看似統一的王國,不知道有多少土皇帝。
土皇帝多了之后,難免想起曾經曹操說過的一句話。
天下若是無孤,也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暮年曹操)
那個時候的大漢天下早已無力維持。
如果沒有曹操的出現,中華大地將提前進入四分五裂的狀態,曹操單槍匹馬平定了整個北方,也讓中原王朝恢復了元氣,更讓中華大地有了抵御外族入侵的實力和凝聚力。
反觀司馬懿的篡魏,則更多是權臣壓住的謀逆之舉罷了。
謀逆就謀逆,如果后續給力一點,名聲也會好點。
誰曾想這司馬家的智商,在后續是一代不如一代,沒一個好東西,讓中原大地經歷了無盡的苦楚和無數的劫難。
剛開國居然腐化墮落是原罪之一。
建國不久就同室操戈是原罪之二。
異族崛起引衣冠南渡是原罪之三。
半壁江山還不思進取是原罪之四。
司馬家建立的王朝,將無數中原王朝晚期的毛病全部集中了起來不說還一個也沒解決。
這真是史上頭一遭,爛到讓人不齒的王朝。
但凡他們在開國之后的舉措,有點振作的意思,也不至于被亡國之后,后人都不愿姓司馬。
現在姓司馬的都是罕見的。
因為當年的皇族,紛紛齒與自己的姓氏,或者因為安全的需要,紛紛改姓司氏、馬氏、同氏、仝氏、馮氏和程氏。
這無數改名換姓的背后,根源到底何在?
答案就在那,誅掉曹髦后逼迫太后寫的詔書中可以窺見一二!
權力游戲,不擇手段確實沒錯,但做人應該有底線,這底線是人區別與動物的因由。
顛倒黑白到突破底線的王朝,算禽獸王朝也不為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