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真誠的文字,傾聽心底的聲音,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我是佩珊,陪你一起閲書、閱心、閱塵世的小編。
很難想象,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
在四十八歲這年,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
劉邦之前的四十八年,可以用 一事無成來形容:
他做了幾年游俠,給張耳當小弟結果老大被通緝只能灰溜溜回家;
他老婆是上門吃席吹牛騙來的;
他老爹瞧不起他,認為他還不如在家老實種地的哥哥;
他混了一輩子終于混成了亭長,押送個犯人結果喝多了,(ㄐ丨ㄡˇ)勁上頭都給放了,被迫 落草為寇, 一輩子努力清零。
社會人劉邦
就這麼個大齡老社會人(在古代好多人活不到四十八),為啥秦末龍蛇并起時,能橫掃群雄,脫穎而出呢?
之前的我會說劉邦會用人啥的,等我也四十了,經歷了時光和世情,我認為,四十多年的時光對劉邦是有磨礪和幫助的,大器晚成是有道理的。
你看比他年輕的項羽和有機會三足鼎立的韓信,都犯了年輕人常犯的錯誤而無法勝出。
那麼時光到底給劉邦帶來了什麼呢?聽我一一道來。
一、學會妥協
年輕人一往無前,受著荷爾蒙的影響,沖動,有活力。
這是優點,但年輕人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什麼困難都能克服,而受盡社會歷練的老油條則不同,他們知道,個人能力是有上限的, 總有些事是你做不成的,總有些人是你比不過的,總有些選擇是你不得不做的,而總有些人是要背叛的。
懂得了這些,你首先懂得的就是—— 學會妥協。
妥協就是戴上緊箍咒默默走開的至尊寶
1、學會了妥協,項伯就成了親家
學會了妥協,劉邦在項羽入關后才會慫得那麼快;
學會了妥協,劉邦在韓信要當齊王時才變臉變得那麼順暢。
看看老社會人劉邦在項羽入關后, 刻意結交項伯的過程,一言一行,全是戲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誅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ㄐ丨ㄡˇ)為壽,約為婚姻,
劉邦聽了張良的匯報, 知道自己打不過項羽,就想著怎麼妥協了,但是沒人沒關系怎麼辦?
想服軟又怕被干掉,怎麼辦?有現成的中間人項伯啊。
怎麼拉攏項伯?他問了倆問題:
一、先做背景調查,問清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這下劉邦心里有數了,有戲。
二、 稱呼。別以為不重要,一個稱呼能快速拉近兩個人的關系。
被一頓飯快速拿下的便宜親家項伯
這不,老社會人劉邦,開口就是戲: 先生幫我叫項伯進來,這是我老哥啊。
看看,項伯聽了老哥的訴求,面子稍微薄點的也就扛不住啊。
兩人見面聊啥? 不聊工作,先聊家常,先敬(ㄐ丨ㄡˇ),確定叫項伯大哥,然后再約為兒女親家。
后面求情的話就順理成章了啊。
咱哥倆啊,還是親家,關系不能比項羽差吧? 就一頓飯的功夫,搞定了日后的救命恩人項伯。
看看親家項伯怎麼幫他的:鴻門宴上,項伯拼了老命擋在劉邦面前,這個細節,當年年輕時看不出啥,現在看來,只想笑:
一頓(ㄐ丨ㄡˇ)、幾聲哥哥和親家換來了多大的幫助啊!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鴻門宴
2、老爹到底可不可以烹?
而年輕的項羽有什麼表現?
碰到老社會人劉邦, 拿著人家老爹卻只會當陣威脅,被輕松化解:
(項羽)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誅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誅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
拿著大鍋要煮劉邦老爹,這已經是年輕人項羽想到的最狠的招數了。
你不聽話就是不孝啊。
劉邦的腦洞讓項羽無語: 咱倆結拜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
我看到這里不寒而栗啊。
大家想想自己飯局(ㄐ丨ㄡˇ)局上那些社會人,幾杯(ㄐ丨ㄡˇ)下肚,互相誰沒說過兄弟,原來兄弟在這里用上了。
差點被煮的劉太公
下面更絕,劉邦說: 你要煮就煮,你哥我當年玩這套時你還在玩泥巴,誅了我爹,記得給我分杯羹。
這完全是老流氓的口吻啊,可架不住旁邊的便宜親家項伯(老項為親家劉邦到底幫了多少忙啊)勸 :
為天下者不顧家。
這哥們心黑得狠,你誅了他爹對他根本沒用。
年輕人做選擇會受制于經歷,經歷少選擇的余地也少。
比如項羽,從小被叔父養大,對家族有著深厚的感情。
項伯三番兩次幫助劉邦,項羽都不忍心對項伯下手。
如果項羽成名晚一些,經歷的事情多一些,他就不會那麼單純。
3、當項羽終于學會了妥協,劉邦又給他上了一課
項羽被劉邦頂在滎陽,韓信彭越抄后路,一個占齊國楚國,一個擾亂糧道。
長年累月,項羽終于受不了了,將士們沒飯吃啊。
沒辦法,年輕人第一次學會了妥協。
答應了劉邦的請求,兩人以鴻溝為界,這就是楚河漢界的來源。
為表示誠意,項羽還了他倆的 共享老爹劉太公和呂雉。
所有將士們都很開心,戰爭終于結束了。
項羽老老實實按約定帶兵撤了。
老實孩子項羽
(漢王)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漢王乃封侯公為平國君。匿弗肯復見。曰:「此天下辯士,所居傾國,故號為平國君。」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劉邦這頭呢,老社會人劉邦、張良、陳平,三個人聚在一起:
咱們虧了啊,天下占了一大半,項羽糧草也沒了,所有諸侯都聽咱的,咱為啥要給項羽喘氣的機會呢?
不搞他一下,就是養虎為患啊。
在整個過程中,三個社會人默契得很,都沒提剛剛簽過契約, 對政治家來說,信譽那東西連草紙都不如。
楚河漢界
電視劇《少帥》中,李雪健飾演的張作霖說過一句話: 什麼是江湖?江湖不是打打誅誅,江湖是人情世故!讓我印象極深。
在對比楚漢爭霸中,單純的項羽一次次被老社會人劉邦玩弄。
我們終于知道,熟知人情世故,該妥協時妥協,該背叛時背叛,該吹牛時吹牛。
這本事年輕的項羽學不來啊。
啥是江湖?
直到垓下之圍,項羽遇到人生最大挫折,八千子弟縱橫天下,回頭垓下孤身一人。
老丈勸他東渡烏江回老家江東時,他也終于選擇了不妥協: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可能,劉邦年輕時也是一個單純的好孩子,年齡大,經歷多,閱歷多,心腸也硬了,在做選擇時,就這麼現實。
其實,項羽可能老了也不會妥協,他就是這麼軸的人,不這樣也沒有勇氣硬撼王離的長城軍團。
性格決定命運吧,也許老了的項羽會妥協呢?
二、歷盡挫折后不改的志向
我們每個人年輕時都有夢想,都覺得自己能改變世界。
尤其是還沒校門的時候,豪言壯語一大堆,覺得上福布斯排名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而經歷過社會挫折之后呢?尤其是幾十年的蹉跎。
終于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在現實面前就好似螳臂擋車, 別說福布斯了,月薪買個喬布斯的蘋果手機就不錯了。
謀生不易
大多數人都變得麻木,面對無能專橫的上司,只能唯唯諾諾,為啥?要養家糊口啊。
各種福報也搶著上,為啥?丈母娘要買房啊。
而這就平庸的真相。
被苦痛的多了,就放棄了夢想。
被挫敗的多了,就放棄了初衷。
被磨練的多了,就放棄了初心。
被失敗的多了,就放棄了信心。
而這扯蛋的人生,要想過得好, 就得有種不服輸的勇氣和不甘心的努力,還得有歷盡挫折后不改的堅強意志。
理想還是要有的
扯遠了,劉邦當年就一樣有志向,當差時看到秦始皇就敢說: 大丈夫當如是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而這種夢想每個人都曾經做過。
真正面對現實時,還敢堅持的就是老大。
劉邦和蕭何、曹參等誅了縣令,一起商量誰當老大。
平時吹牛一個比一個猛,這時反而謙虛起來了,為啥?
怕將來不成,一家老小被干掉。
劉邦不怕,可能覺得幾十年的人生終于有了燃燒的機會吧。
所以說, 劉邦稱霸天下的志向是歷經磨難后還是堅持不改的。
父老乃率子弟共誅沛令,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劉季曰:「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壹敗涂地。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原更相推擇可者。」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于是劉季數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2、韓信志向是啥?
韓信在楚漢相爭后期,有了參與棋盤當棋手的實力。
項羽派使者說服他背叛劉邦,天下三分。
他怎麼回答的? 漢王對我如何如何好,楚王當年不拿我當回事。
我背叛他不祥啊。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歿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吃飽和受尊重就是韓信最大理想
韓信拒絕了項羽的使者,他的謀臣蒯通坐不住了,說了一段更厲害的話:
當今兩主之命縣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簡單來說, 你幫誰誰贏。 你不如三分天下!韓信有問鼎天下的志向嗎?應該也有一丟丟,但是不堅定啊。
韓信年輕時吃不飽飯,這是他一大心理創傷。
他對能給他吃飽穿暖的人有特殊的感情。
所以他發達了,找到當時的漂母給她千金。
所以他被劉邦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徹底拿下。
韓信另一大心理創傷是 胯下之辱,他需要尊重。
所以他被劉邦 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徹底拿下。
熟知韓信這種人的心理的劉邦,即使韓信成了齊王,也有信心輕松拿下。
韓信,其實志向只是吃飽飯受尊重罷了。
后來的韓信才知道后悔。
他一直困于士為知己者歿的情懷, 年輕時不把剻通的話當回事,年紀大了,看到昔日好友被劉邦誅誅殆盡,才知道人心險惡,誰都不能相信。
自己被呂后綁了要誅時,才幡然悔悟: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三、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
我們看楚漢爭霸,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劉邦幾乎在每個關鍵點上都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很神奇是不是?但大家仔細想想,他一個派出所長,哪來的經驗和能力做出這麼正確的抉擇呢?
一次兩次可以說運氣好,次次都對呢?什麼訣竅?
其實答案很簡單—— 劉邦自身不需要做決策,他只要相信提出決策的人就可以了。
或者簡單說,他不一定具備判斷整個建議的能力,但他具備判斷是否相信提出建議的人的能力。
也就是說他能識人。
縱觀他的成功史,你會發現,
后勤+內政他聽蕭何的;
戰略聽張良、韓信的;
軍事聽韓信的;
特務聽陳平的;
其余人都進不了劉邦的核心顧問圈。
蕭何有能力,應該是在多年朋友相處過程中發現并堅信不疑的;
韓信是蕭何推薦并用戰略實績證明自己的;
張良最奇特,不知具體什麼時候折服劉邦,但劉邦最信他,不管是外交、戰略、甚至立太子他發現張良背后運作的態度后,也選擇了默認。
可能很多人不服氣,我是怎麼發現這點的?
沛公入關時,翻身農奴把歌唱,進入了秦朝宮殿這個花花世界。
看到珍寶,美女,宮殿,劉邦一下子就迷失了,努力一輩子不就為了這些嗎?
他一下子扎進去不出來了,樊噲勸他以天下為重,他理都不理。
但張良一勸他,馬上就聽了。
為啥?信張良這個人啊。
劉邦最信張良
沛公入秦宮,宮室帷賬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原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后面聽韓信的話,取關中;
聽張良的話,自己和項羽正面剛,韓信開辟第二戰場;
聽張良的話,背約繼續打項羽。
聽陳平的話,拿下韓信;
聽陳平的話,逃出白登;
治國,聽蕭何的;
劉邦就是靠著相信有才能的人,并能識別有才能的人,才打下了偌大的漢朝啊。
漢初三杰這群專業的人輔佐劉邦得了天下
活了一把歲數的他知道, 自己就一個亭長出身,不是啥天才,也沒在體制高層打熬過,軍事、戰略、后勤、治國都不熟,怎麼當老大?
就是靠一雙眼睛識人,一張嘴巴忽悠人啊。
怎麼讓有才能的人給你出謀劃策?自己姿態放低啊。
敬(ㄐ丨ㄡˇ)時(ㄐ丨ㄡˇ)杯壓得低低的啊。
這就是幾十年混社會的經驗啊。
給人家實際好處啊。
所以他拜韓信為大將,自己穿啥給韓信穿啥,自己吃啥給韓信吃啥,對韓信言聽計用。
這時知道自己肚子有啥能耐得老社會人才能做得出來得啊。
年輕人,老子天下第一,遇到對手,打過才知行不行。
項羽不就是這樣嗎?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才知道后悔。
可老天又哪會給你第二次機會呢?
四、總結與反思
步入不惑之年,才真正讀懂了劉邦,才知道江湖才是人情世故。
劉邦抓住了天賜良機,不再平庸。
我們中年人呢?還有機會的話,還能否抓住機會為理想奮力一搏?
而年輕人呢?從劉邦勝項羽和韓信的過程中,又能學到什麼呢?
希望本文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少走彎路。
愿你我,活得通透,舒展自己的生命,輕盈自己的靈魂。共同陪伴彼此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