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因為創建者是曹操,後世史家多稱曹魏。
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但國祚確實最短的,只傳了三代、五位皇帝就宣告滅亡,僅僅歷時46年。
曹魏為什麼衰落如此的快,難道是曹操選擇接班人這一環節出了問題嗎?其實不然。
繼承人的選擇並沒有錯
曹操選擇曹丕,因為曹丕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文武雙全、雄才大略、治國有方。
用《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話說,曹丕「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
曹丕六歲時學會了射箭,八歲時學會騎馬, 十歲開始就隨父親南征北戰,長時間的軍旅生活不但鍛煉了他強健的體魄,而且還讓他更有政治頭腦,提高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
軍事上曹丕即位後有五大建樹:
一、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二、曹丕任命田豫為持節、護烏丸校尉,在牽招、梁習等將領的努力下多次擊敗鮮卑。
三、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漢宜都太守孟達,大破劉備義子劉封,收復上庸三郡。
四、三次親征東吳,雖然沒有取得太大戰果,從氣勢上壓倒了東吳,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五、以征吳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以臧霸、孫觀為代表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政治上嚴禁官宦干政,不再讓宦官擔任中常侍,改由知識份子(士人)擔任。
同時他還改革兩漢的察舉制, 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統一了選拔官吏的標準,澄清了吏治。
經濟上休養生息,減輕百姓負擔,繼續貫徹屯田制,保持了魏國經濟繁榮,使命國庫充實,「累積巨萬」。
文化上,他提高知識份子地位,提倡百花齊放,大興儒學。
在鞏固政權上,他在任用司馬懿的同時,又時刻對他保持一定的警惕,如自己親自帶兵打仗,讓司馬懿擔任留守。
即使在臨終托孤時,也沒有讓此重任完全交給司馬懿,而是讓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和司馬懿共同輔佐自己的長子,皇位繼承人曹叡。
私德方面,他善待曾經跟自己爭奪繼承權的曹植,沒有進行清算,還有比自己小20多歲的小弟曹幹。
曹丕去世時主張後事簡辦,「不樹不墳,」,不讓自己的嬪妃為其殉葬、守靈,讓她們各自回家。
無論從哪方面看,曹丕都是一個合格接班人,是帝王中少有的明君、賢君和有作為的政治家。
如果曹丕是個庸才,他不會讓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政權,順利完成政權更迭,作為曹魏政權的第一代皇帝,曹丕是合格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曹魏還如此短命?
問題一:曹操在繼承人選擇上猶豫不決,導致司馬氏鑽了空子
曹魏政權的短命,跟曹操在接班人問題上的猶豫也有很大關係。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上面還有個哥哥曹昂,按照嫡長子繼承的慣例,本來是輪不到他的。
但是在征張繡的過程中, 由于曹操的一夜風流,讓跟隨出征的曹昂歿于非命。
按說這之後,正妻卞夫人所生的曹丕就是法定接班人。
但是曹操並沒有這樣的打算, 產生了傳位給曹沖的想法。
曹沖是小妾環夫人所生,顯然有違嫡長子繼承的祖制。
曹操之所以這樣做,是有緣故的;因為曹沖聰明伶俐,是個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
他不僅聰慧過人,並且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慎犯了過失的人想方設法脫罪,「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
為此,他深得曹操的寵愛。
可惜天不遂曹操所願,曹沖在十三歲時就夭折了。
他歿後,曹操曾對曹丕說: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言下之意是要將曹丕定為接班人了。
可是此後曹操又開始青睞曹植,引發了曹丕、曹植兄弟間的一場奪嫡之戰。
曹丕為了在這場生歿攸關的大戰中取勝,不得不依靠司馬懿。
曹操明白司馬懿不是泛泛之輩,對他充滿警惕,他曾經對曹丕說, 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但是曹丕為了爭奪繼承權,只能依靠司馬懿,這就無形中提高了司馬懿的地位,為其贏得了政治資本,樹立了威望,也為其篡奪政權、架空曹叡打下基礎。
如果曹操在一開始就堅定不移選擇曹丕為接班人,也許曹丕就不會那麼依賴司馬懿,司馬懿就不會尾大不掉,曹魏也許就不會那麼短命。
問題二:繼承人曹丕的壽命太短了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陽,曹丕從鄴城至洛陽繼承丞相位,稱魏王,在當年十一月受禪稱帝。
此刻的曹丕剛剛33歲,年富力強、風華正茂,本來可以大展宏圖,鞏固統治,將所有影響曹魏政權穩定的勢力全部剷除,好好培養接班人,保證在自己百年之後,政權能順利交接,讓曹魏江山得以延續。
可是英雄命短、天妒英才,曹丕在黃初七年(226年)就撒手人寰,病逝于洛陽,時年只有39周歲。
上天給他的時間太短了,不到六年;
如此倉促,讓他根本來不及完成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抱負,以至于他歿後大權落入野心家司馬懿手中,為曹魏的滅亡埋下伏筆。
問題三:曹丕在繼承人選擇上依舊猶豫不決,錯過了培養接班人的最佳時間
不得不說,曹家的第三領導人曹叡並不合格。但是這個不合格,曹丕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曹丕有十個兒子,但是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沒有多大餘地,因為其餘九個兒子有兩個夭折,其他七個兒子也大都短命,沒有活過20歲的。
因此曹丕只能將皇位傳給嫡長子曹叡。
曹叡在接班的時候已經二十二歲,也老大不小了,完全具備了接班資格,歷史上這個年齡登基的皇帝數不勝數,根本沒有必要托孤。為什麼呢?
因為曹叡,是真的不成熟。所以在他在位的十六年的後期,大權旁落,司馬家族做大做強,將曹魏進一步推向歿亡邊緣。
但不得不說,曹叡的不成熟,父親曹丕難辭其咎。
或許也是沒有想到自己的壽命如此之短,也就來不及培養合適的接班人。
也或許是由于幾個兒子裏,長子曹叡的才能實在不突出,所以曹丕一直沒有立他為太子。
但即便如此,曹丕作爲父親,卻很少花時間去培養也教育自己的兒子,這就很值得玩味了。
直到郭皇后生不出兒子,曹叡被過繼給了郭皇后,晉升為嫡子,曹丕才開始培養曹叡。
但是直到此時,他仍然不冊封曹叡為太子。
直到曹丕是感覺自己壽命降至,不得已,才匆忙立曹叡為太子,繼承皇位。
等到曹叡繼位後, 由于他一直不是太子。他的班底,基本可以說沒有。
曹丕給他配的幾個文學官,也因為曹叡長期不上位,而缺乏輔政經歷。
所以曹叡上臺後,完全沒有可用的親信,只能繼續依靠曹丕留下的幾個老臣。
繼續委任他們在軍政兩屆發熱發光。
在這些人當中,就有司馬懿。
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不僅在政壇上積累了威望,同時在軍界也積累了威望。
這在曹操時代是不能想象的。
曹操時代,雖然士人也得到重用。但他不可能把軍權交給士人。
但是在曹丕、曹叡時代,曹魏的軍權卻讓士人掌握了。
除此之外,因爲曹丕控制宦官、外戚的政治策略,導致朝中文人士族獨大(由此孕育了延續700年的關隴士族)。
曹叡繼續犯爺爺和父親同樣的錯誤……
本來曹丕在繼承人問題上就已經很迷糊了。沒想到,曹叡比曹丕還要迷糊。
曹叡也是生前沒立繼承人,等到的最後一刻才立了個八歲的小孩曹芳作為繼承人。
這也直接導致曹芳繼位後, 沒有任何根基與政治資本。比起曹叡當年的情況還要糟糕。
他只能依靠曹叡給他選的兩個輔政大臣, 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操持朝廷政務。
而曹爽家族也好,司馬懿也罷。
這都是在曹丕、 曹叡兩朝就已經收割了非常多政治資本,觸碰到權力核心的家族的人。
曹芳面對他們,能有什麼君主威嚴?
就像東漢的小皇帝一樣,面對權臣,毫無抵抗力。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曹丕朝的朝政格局的延續,曹芳此時想仿效東漢皇帝,用宦官平衡強大的士人集團,也變得不可能了。
所以當曹芳繼位後, 他與大臣的政治資本差異是立馬顯現出來的。
從他繼位開始,他不是作為以曹爽為代表的功勳派的傀儡,就是作為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人的傀儡。
他想掌權的可能性幾乎是零。
曹丕、曹叡因為壽命短及佈局失當,幾乎就等于是自己親手送出了政權、軍權。
曹魏生存環境惡劣,內憂外患
曹魏建立的時候,如果統一天下,曹叡雖然平庸,但也可以做個守成之君,司馬懿有野心也不會得逞。
偏偏曹魏成立的時候,四周強敵環伺,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曹魏大多時間是在與蜀漢、東吳的戰事中度過;
而且其內部也不穩定,反朝廷勢力蠢蠢欲動、興風作浪。
西南有蜀漢咄咄逼人;諸葛亮在曹叡即位的第三年(228年)就開始對曹魏發動大規模攻勢,短短六年中發動五次北伐。
東南有東吳不斷挑釁;東吳也對曹魏發動兩次大規模戰爭,一次是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
一次是青龍二年(234年),東吳大軍進攻合肥。
東北則有公孫淵鬧獨立;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並且聯合鮮卑,製造動亂。
曹魏內部也不穩定,先後發生了兩次叛亂,駐守新城的孟達反叛和西平郡的麴英反叛。
曹魏危機四伏,曹叡靠著司馬懿一次次渡過難關,但也讓司馬懿逐步樹立了權威,一步步奪取了軍權。
司馬懿在對外戰爭尤其是在對蜀漢的戰爭中獲得了培植個人勢力的機會,為滅亡曹魏創造了條件。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36歲的曹叡駕崩,臨終將皇位傳給與齊王曹芳,托孤曹爽和司馬懿。
實事求是地說,曹叡也不是昏君,對司馬懿的崛起不是沒有警惕,他開始打算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以託付後事,但是被其拒絕。
他這才轉而依靠司馬懿,但仍舊讓曹爽一同為顧命大臣以牽制司馬懿。
曹魏內外交困,曹叡不得不依靠司馬懿。
假如曹丕交給兒子曹叡的是一個統一的政權, 或者蜀漢、東吳和公孫淵非常弱小,採取保守戰略,對曹魏不構成任何威脅,司馬家族的影響也不會擴大那麼快,司馬懿也沒有底氣和實力發動高平陵事變,竊取曹魏最高權力。
正是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才導致曹魏短命。
當然曹丕的政策方針也不能說沒有失誤,他登基之後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不遺餘力削奪藩王權力。
曹魏藩王的權力跟漢朝有天地之差,藩王不但沒有治權和兵權,封地還時常變更,舉動受到嚴格監視,這個政策雖然避免了藩王作亂,但是也導致宗親勢單力薄,無法對外臣權力實現制衡, 在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沒有作為。
曹丕削藩的方針沒錯,錯在時機不對,削藩只能在一統天下,政權鞏固之後進行,曹丕的削藩顯得操之過急。
總的來說,曹操選曹丕接班是沒錯的,再沒有比他更合適的接班人;
曹丕選曹叡也沒選錯,因為根本沒得選,當然也談不上錯。
那麼問題到底在哪呢?
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追求有層次有不同卻又趨于大同。
我們反觀一路逆襲的司馬家族,就能找到問題的根源——接班人不是靠選,而是靠培養。
作為家長,一味的去指責孩子不成器,指責一萬遍也沒有用。
有句話說得好,為父母者,為兒女計之長遠。
一個家族的興起,乃至一個朝代的興起,靠著一個人的英雄主義是遠遠不夠的。
甚至,一個遠超家族能力的「英雄」,也最終會成為這個家族族滅的最後推手。
那麼到底如何破這個困境呢?
還是培養。
十年種樹,百年立人。
家族要傳承,孩子要教養。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願我們能吸取曹魏滅亡的教訓,一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