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清朝著力培養職業皇帝,因此,選納後妃的標準主要有兩條:
一是血統,二是品德。
他們要求皇后和嬪妃「誕育名門」,「祥鐘華閥」,寬仁、孝慈、溫恭、淑慎。
選妃最主要的標準並不是美貌。
公主的女兒也要參加選秀。
清朝入關後,制定了一套遴選秀女的制度。
規定:每三年在固定的八旗內選秀:
或備內廷主位,或為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親、郡王及親、郡王之子指婚。
選秀除了為皇帝充實後宮,還要為皇子,皇孫,親王,郡王作打算。
根據順治帝定制, 除漢軍八旗之外,皇帝和宗室成員不得與漢人通婚,只能與滿蒙女子通婚,宮中不得「蓄漢女」,因此,秀女的出身都是八旗女子。
漢軍八旗的女兒是特例,也可以參加遴選。
由于清朝入關不久,原關外居住地長期以來生活條件比不上漢人居住地區,相比較于漢人,滿蒙人的外貌比較粗獷,相比較于一般漢人女子,總體上,八旗女子顏值要差一點。
再加上八旗女子人數畢竟有限,選秀女時又不是十分看重外貌,這就造成清朝的妃子們顏值普遍不是太高。
每一次選秀,「外八旗」所有旗人的女兒都要參加選秀,正常情況下,旗人家的女兒到了十三歲,家人就要去本旗本佐領處「報選」。
根據清代規定,凡是符合選秀要求的旗人女子,沒有參加選秀不許嫁人,否則就會構成犯罪。
甚至,公主生的女兒也要被挑選,直到嘉慶年間,才規定 「公主之女著加恩毋庸入選」。
八旗秀女選秀,是清代後宮最主要的來源。
如: 慈禧太后就是在咸豐二年選秀中,作為鑲藍旗滿洲的秀女被選中的。
此外,還有內務府選秀女。主要是為了選出後宮的宮女。而外八旗選秀主要為了選出後宮主位。
清宮「選秀」的標準。
首要標準是門第。
入選以後,首次評定妃位品級的高低,是由你的出生門第高低所決定的。《甄嬛傳》中,甄嬛入宮是「常在」,而沈眉莊出生于高官家庭,入宮就是「貴人」,安陵容入宮是「答應」,等等。
但清代後妃中,出身貴賤不一,也不一定都是出生世家貴族的名門閨秀,也有一些出身一般的旗人之女,甚至有來自包衣奴才之家。如雍正生母烏雅氏,其母家是鑲藍旗包衣,雍正即位後,把他們納入滿洲正黃旗。
又如,嘉慶帝生母即出身于世代包衣之家,皇室家奴的身份:
高宗孝儀純皇后,仁宗之母也,本姓魏,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
嘉慶即位後,將其外祖母家也列入滿洲正黃旗。
總體上,選秀出身高貴者優先。
其次是品行。
關于這一點,就存在人為評判標準,標準也不盡統一。
總體上的要求是:外表端莊,儀態莊重,孝悌慈愛,溫柔恭順,寬厚仁慈,等等。
出身門第是一個硬標準,難以造假,而品行,很大程度上是當權者說了算。
光緒帝的妻子隆裕皇后,為一等承恩公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慈禧太后的侄女,出身官宦家庭,長相不佳,但是慈禧太后說她出身好,品行也非常好,于是尊位入主中宮,成為一國之後。
慈禧太后是希望讓自己的親侄女來監視光緒帝的一舉一動。
隆裕皇后被認為是清朝長得最醜的皇后。
皇帝婚禮之前的意外事故。
隆裕皇后入主中宮,在婚禮舉行之前的一個多月,發生了一件意外事故。
這是一個數九寒冬的天氣,雪花紛飛,嚴寒刺骨!在這寒冷的天氣裡,大家都忙著為皇帝的新婚做準備。
想不到的是,婚禮準備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當中,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紫禁城突然失火,燒毀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門。太和門化為廢墟。
皇帝大婚之前居然會發生這種事,而且居然偏偏把太和門燒壞了,這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極端事故。
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似乎老天爺也不贊成這門親事。
按道理婚禮應當延期。因為,按規定皇后必須經過太和門再入後宮。
但慈禧太后決定:婚禮如期舉行!
她責令:紮彩工匠日夜趕工,搭蓋一個太和門彩棚!于是,隆裕皇后的婚禮,就經過了這座山寨版的太和門。
但光緒帝只寵倖珍妃,非常不喜歡隆裕,隆裕皇后活到46歲病逝。
慈禧太后,年輕時卻是一位美女。
外貌雖然不重要,但外表長相也是選秀的一個參考標準。
清朝的後宮嬪妃,畢竟需要經過挑選,不可能都長得那麼難看,肯定也有許多長得比較漂亮的,雖然她們大多沒有留下照片。
我們看慈禧太后晚年的照片,並不覺得有多麼美麗。
但根據相關記載,慈禧剛進宮時,還是一個美女,只不過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上殘酷的政治鬥爭,她後來容貌不再了。
據《十葉野聞》記載,慈禧進宮後不久,咸豐皇帝就被她迷住了:
「當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
慈禧太后曾經非常得意地說:
「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她說:我入宮之後,成為公認的宮中第一美女,都以我作為美的標準。其他所有的嬪妃都嫉妒我,最後都沒有能夠鬥得過我。
據德齡公主《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一書,對慈禧的容貌描述說:
「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這是宮中人所時常稱道的;就是伊在漸漸給年華所排擠,入于老境之後,也還依舊保留著好幾分動人的姿色咧!」
後宮之後,那些見不得光的事情,也是讓妃子們容顏衰敗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