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鄧艾之歿,即便是放在現代社會,對于身在職場的我們,仍然具有警示意義!
簡單來說,鄧艾的歿,其實就證明瞭一個道理, 光傻乎乎的幹活是沒用的,要緊跟領導步伐,不然怎麼當掉的都不知道!
就好像鄧艾一樣,彌留之際,還在仰天長歎他是忠臣,可到了那種地步,誰還管你是不是忠臣!
鄧艾
對于鄧艾,大家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決定了魏國伐蜀的勝敗!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鄧艾原本是和諸葛緒兩路大軍去夾攻遝中的姜維的,結果姜維跑得太快了,鄧艾和諸葛緒沒有取得大功。
相反,鐘會這一路大軍倒是打穿了漢中,一路殺到了劍閣!劍閣這個地方,易守難攻,所以鐘會一時半會也拿不下,于是諸葛緒和鄧艾分道揚鑣,來到了劍閣,最終被鐘會吞併,這一下鐘會的實力更加強大了,但姜維也是天縱之才,有他在劍閣駐守,鐘會遲遲無法前進,兩軍就這樣僵持著!
要是沒有什麼意外的話,鐘會其實耗不了多久,就只能退兵,因為他的後勤補給線太長了,而且魏軍雖然打穿了漢中,但是漢中還有漢、樂二城沒有投降,這兩個城池加起來還有上萬的蜀軍,所以說,如果鐘會一直在劍閣跟姜維耗下去,他的後方很可能出問題,到時候若是魏軍後勤被破壞了,那就真的成了關門打狗了!
現在只有兩條路擺在鐘會面前,要麼盡快攻下劍閣,要麼撤退回去,剿滅漢中的蜀軍。鐘會眼見攻下劍閣無望,原本是打算選擇第二條路撤退的, 但這個時候鄧艾提出了一個冒險的想法,那就是走陰平小道入蜀!
事實上,鄧艾的這個計畫非常冒險,因為陰平小道非常難走,但凡蜀漢稍有防備,鄧艾就有可能損兵折將,功虧一簣!
鐘會原本並不看好鄧艾的這種冒險行為,但是他和鄧艾的關係本來就不好,所以他也沒有阻攔鄧艾,就打算等著看鄧艾的笑話,結果鄧艾真的就從陰平小道打進了蜀漢腹地,創下了軍事史上的奇跡!
更為重要的是,鄧艾並沒有按照先前的約定,去和鐘會夾攻駐守劍閣的姜維,而是 直接率軍奔襲成都,並成功的滅了蜀漢,創下了滅國大功!
鄧艾滅亡蜀漢的行為,令鐘會非常惱火,這非常好理解,鐘會辛辛苦苦在劍閣和蜀漢主力鏖戰,結果勝利的果實被鄧艾摘了,這換誰不生氣?
所以說,聽聞鄧艾滅亡了蜀漢,鐘會就已經在謀劃如何構陷鄧艾了。而就在鐘會思索之時,鄧艾自己又幹了一件蠢事,直接封賞了蜀漢群臣,這讓鐘會抓住了把柄,于是 鐘會開始向司馬昭進獻讒言,最終鄧艾被下令捉拿,歿于返回魏國的途中!
關于鄧艾的歿,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因為鐘會在構陷他,他是無辜的,可事實上,即便是沒有鐘會的存在,鄧艾仍然會歿!因為最終決定鄧艾生歿的人乃是司馬昭!
別以為司馬昭不知道鐘會在陷害鄧艾,實際上他對所有事情都是瞭若指掌的,鄧艾之歿,只不過是他玩的驅狼吞虎之計!
就在鐘會誣陷鄧艾謀反不久,司馬昭直接指示鐘會去把鄧艾捉拿了,而且司馬昭還給鐘會回了一封信,說怕鐘會搞不定鄧艾的黨羽,自己也帶兵來長安,以防萬一!
《三國志》:會得文王書雲:「恐鄧艾或不就徵,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穀,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相見在近。」
司馬昭的這封書信其實非常有內涵,表面上他是在擔心鐘會搞不定鄧艾,但實際上他提防的人乃是鐘會!
試想一下, 當時的鄧艾,手中不過三四萬軍隊,而鐘會手上有二十萬大軍,這種情況下鐘會怎麼可能搞不定鄧艾?
哪裡需要司馬昭前來相助?很明顯,司馬昭此來,是來搞定鐘會的!鐘會手上有二十萬大軍,他才是司馬昭的心腹大患!
從司馬昭的舉動我們也可以看到,他根本就不相信鄧艾會謀反,相反鐘會誣陷鄧艾謀反的意圖,倒是令司馬昭頗為擔憂!
而與此同時,鐘會也看破了司馬昭的意圖,所以他開始抓緊時間控制魏軍眾人,準備挾持眾人反抗司馬昭!
《三國志》:會得書,驚呼所親語之曰:「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鐘會叛亂,但是回應他的人並不多,所以最終鐘會還是兵敗身歿了,而鄧艾也在押運途中,被監軍衛瓘派人誅滅。
鄧艾遠在洛陽的兒子也被誅滅殆盡,他的妻子和女兒被發配邊疆,可以說是家破人亡了!
那麼既然鄧艾並沒有參與謀反,為啥司馬昭仍然不放過他呢?
事實上,我們從鄧艾這個人的結局,就可以借鑒到一些道理!
鄧艾出身寒門,在那個年代,他原本是很難做到這麼高的位置的,不過他運氣好,遇到了司馬懿,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再加上他本身能力不錯,所以他的官位也一步一步的變大了。
可以說,鄧艾其實是司馬家提拔起來的人物,他應該算是司馬昭一派的,那麼為啥司馬昭對于自己這派的人還要打擊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鄧艾這個人真的很沒有眼力勁,屢次和司馬昭這個領導唱反調!
司馬昭在誅殺了曹魏皇帝曹髦後,輿論壓力很大,整個曹魏的國民對司馬昭都指指點點,搞得司馬昭非常鬱悶,沒辦法在地位上更進一步。
于是司馬昭為了重振自己的名聲,讓自己能加快篡奪曹魏天下,選擇了對外發動戰爭,想以軍功來為自己正名!
當時魏國的對手主要是蜀漢和東吳,由于南方水澤比較多,北方軍隊不適應南方的天氣,再加上蜀漢的姜維和黃皓有矛盾,遠避遝中,所以司馬昭最終選定了應該進攻蜀漢。
不過司馬昭準備對蜀漢發動戰爭的決議,卻遭到了魏國眾臣的反對,只有鐘會站在他這一邊。
這一下司馬昭就很尷尬了, 于是他準備讓鄧艾站出來幫他說話,畢竟鄧艾和蜀漢交手多年,他只要說此戰打得贏,那麼大家都會傾向于聽他的意見。
鄧艾本來就是司馬家一手提拔起來的,司馬昭對他非常有信心,相信他會站在自己這邊,結果 鄧艾非常不會揣摩領導的意思,竟然也上書反對伐蜀,認為此時伐蜀並非良機,這可把司馬昭給氣壞了!
《晉書》:征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
鄧艾如此沒眼力勁,不給老東家面子,令司馬昭非常惱怒,但沒辦法,支持司馬昭的人太少了,所以他只能派師纂去勸說鄧艾,最終鄧艾才答應站在司馬昭這邊!
司馬昭派出了三路大軍,鄧艾和諸葛緒這路負責去圍堵姜維,而鐘會這路大軍負責去進攻漢中。
魏軍的征戰還是非常順利的,雖然沒有擊敗姜維,但是鐘會成功的打下了漢中,令魏國國內為之一震!
要知道,自從曹操被劉備擊敗後,魏國再也沒人能夠打進漢中了,鐘會攻下漢中,使得司馬昭的名聲直接超越了父兄,成為了堪比曹操的人物,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他的功勞比曹操還大, 因為曹操丟了漢中,司馬昭奪回了漢中!
得知鐘會拿下了漢中,司馬昭非常開心,他立馬就封晉公,加九錫,在那個時代,加九錫其實就是篡位的前兆了,可見當時的司馬昭是多麼的志得意滿,拿下漢中,這項軍功足以堵住魏國眾人的嘴巴了!
事實上,即便鐘會沒法打進蜀漢腹地,無法攻滅蜀漢,司馬昭也不在乎,因為 只要拿下漢中,這份功勞就足以讓司馬昭的篡位之路走得名正言順了。
所以說,接下來司馬昭其實想的是,就這樣吧,可以準備篡位行動了。
然後就在這個時候,鄧艾卻提出要走陰平小道進攻蜀漢,令司馬昭頗為不爽!
站在司馬昭的角度來看,他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接下來的目標乃是篡魏!加九錫就是個明證!
然而此時的鄧艾卻想要兵行險著走陰平小道,試問一下,萬一鄧艾失敗了,讓司馬昭面子往哪裡擱?
前方要是戰敗,他在後方怎麼篡魏?很明顯,鄧艾此舉一點都不明智!他根本不知道司馬昭在想什麼!
鄧艾滅亡蜀漢後,大肆封賞蜀漢群臣,此行為再次激怒了司馬昭!
封賞蜀漢群臣這種事,是你鄧艾能做的?你把這些都幹完了,要司馬昭何用?
而在此之後,鄧艾進攻蜀漢的建議,更是讓司馬昭憤怒,人家司馬昭本來早就想篡魏了,不想再大動兵戈了,偏偏你鄧艾老是挑事,你想幹什麼?
說實話,每次看到鄧艾的這些行為,都非常理解他最後的結局!
不可否認,鄧艾這個人的軍事能力確實非常強,不過他不懂司馬昭的心,屢次違背司馬昭的意願行事,這其實是非常令司馬昭討厭的!這就好比在職場中, 一個員工非常有能力,但是他不聽從領導的命令,老是我行我素,甚至頂撞領導,你說這種員工會有好果子吃嗎?專案需要你時,領導不會動你,一 旦項目完工,等待這個員工的結局,估計只能是捲舖蓋走人了!
鄧艾之歿,其實是司馬昭有意為之,他就是想利用鐘會幹掉鄧艾,因為鄧艾這個人多次違背他的心意,屬于那種有能耐的刺頭,等到大局已定,等待這種刺頭的命運,只能是當掉!
從鄧艾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學會一些道理,那就是 在職場中,能力雖然重要,但能正確領會領導的意圖,更為重要!
咱姑且不説領導的決策對不對,但是領導要是想動哪一個下屬,那就基本上不太會有錯手的時候……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