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再駕崩三回也想不到,這個誅光自己嫡孫的托孤大臣,就是在他歿前寄予厚望,並稱讚其為「厚重少文」的周勃,正是周勃和陳平聯手,不僅將呂后滿門滅族,還把屠刃砍向了劉邦的孫子。
西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時日無多的呂后,將兩個侄子趙王呂祿和梁王呂產召至榻前,語重心長地告誡二人,在自己歿後,大臣們肯定會有所動作,屆時,萬萬不可將兵權交出,不然就會遭遇萬劫不復的下場。
正如呂后所言,在其歿後不久,以周勃、陳平和陸賈為首的功臣集團,馬上展開了對呂氏一族的行動,通過威逼利誘,將掌管北軍禁衛呂祿手中的北軍將印拿到手,很快,便屠盡呂氏一族,此時,呂后剛剛去世兩個月。
而在將呂氏滿門屠乾淨後,為消除所謂的威脅,周勃等人又將劉邦的嫡孫,也就是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們,逐一誅滅,先後共有四個劉邦的嫡孫,歿在了周勃的手中。
在劉邦臨歿前,曾對呂后說,周勃此人「厚重少文」,並且「安劉者必勃」,但就是這個貌似忠厚、本分的托孤大臣,卻能毫無心理負擔地除掉劉邦的嫡孫,周勃真乃狠人也,不知道劉邦泉下有知的話,對此會作何感想?
之所以周勃和陳平等人會在屠盡呂氏一族後,毫不手軟地對劉邦的嫡孫下狠手,表面上他們宣稱,劉盈的兒子均不是親生的,而實際上則是,他們認為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們身上,同樣有呂家的血脈,這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隱患,因此,就必須除之而後快。
西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已然是奄奄一息,眼看就是油盡燈枯,此時,守在身旁的,是劉邦的髮妻,也是當今皇后呂雉。
兩人的對話,主要是劉邦交代自己的身後事,對于皇位繼承人,也就是皇太子劉盈,劉邦實在是不滿意,因為劉盈著實太懦弱了。
為此,劉邦不得不將朝政託付給剛毅狠辣的呂雉,但為了制衡呂氏一族逐漸龐大的勢力,劉邦也同時安排了幾個托孤大臣。
曹參、王陵、陳平等幾個漢初老臣的名字,從劉邦口中緩緩說出,到最後,劉邦又艱難地說出了另一個名字,那就是曾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周勃。
在劉邦看來,曹參年歲已高,在他歿後,可以由王陵替代,但王陵過于耿直,圓潤不足,因此,可以讓陳平來輔助,不過陳平這個人,聰明是挺聰明,就是有時候太過于自作聰明。
而周勃,則在劉邦的眼中,是」厚重少文「,意思就是憨厚樸實沒多少文化,但這才是忠臣良將,因此,在這幾個人中,劉邦最看重,也最看好的就是周勃。
「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劉邦遺言
在劉邦的部署和安排下,呂后一方、開國功臣集團和諸侯王,就形成了一個微妙的三角平衡,這對于當時漢初的局勢而言,顯然這種安排是最合適也是最正確的,三方相互制衡之下,就能夠保證劉氏天下的長治久安。
事實上,在劉邦歿後,這個三角平衡一直維持的不錯,三方勢力互有忌憚,雖各有想法,但一時半會也沒有人敢輕舉妄動,呂后曾經想聯合親信審食其對功臣集團下手,但由于功臣集團影響力實在太大,最終只得作罷。
但呂后也不是沒有其他動作,通過拉鋸式的談判,最終與功臣集團達成協議,就是封呂氏子弟為王,以此來增強呂后一方的實力,但這就違背了劉邦當年白馬之盟時定下的「非劉不王」這個原則,也為呂氏一族日後的覆滅,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西元前188年,飽受「摧殘」的漢惠帝劉盈去世,繼承皇位的,是長子劉恭,後世稱之為前漢少帝,除了劉恭之外,漢惠帝劉盈還留下了五個兒子。
雖然經歷的前漢少帝事件,但呂后出手狠辣,毫不猶豫地改立後漢少帝,因此,在這個時間段裡,朝堂的局勢,依然還能保持平衡,大權仍在呂后手中掌握。
但平衡早晚要被打破,比如年事已高的呂后去世。
西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時日無多的呂后,將自己的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叫到床前,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要求掌管南北禁衛軍的兩人,萬萬不可交出兵權,因為呂后知道,功臣集團歷來對呂氏一族不滿,只不過自己尚在,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但自己一旦歸天,功臣集團勢必要有所動作。
所以,掌管軍隊的兩個侄子,是最關鍵的人物,只要有軍隊在,就能很大程度保護呂氏的安全。一切交代完畢後,在當年七月,呂雉在未央宮因病去世。
呂后預料的不錯,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確實沒閑著,他們時時刻刻盯著呂后是否歸天的消息,因為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
終于,在確認呂后歿後,功臣集團上下,猶如上了發條的機器,開足馬力,行動了起來,目的就是一個,將呂氏一族趕盡*絕。
著名的「諸呂之亂」,就在這種背景下發生,呂氏一族沒有呂后這個主心骨,便人人自危,因此便想挾持後漢少帝以求自保,但消息走漏,被齊王劉襄得知,劉襄便在齊地起兵,同時,周勃借助利用計謀,連威脅帶恐嚇,將呂祿手中的北軍將印拿到手,隨即在未央宮外,將呂產斬于廁所,至此,呂氏一族算是徹底失去依靠,周勃等人,也開始了殘忍的大屠*。
在這場大屠*之中,周勃這個被劉邦稱為忠厚老實的人,展現了他冷血無情的另一面。
已經上交兵權的呂祿,被周勃下令滅在家中;呂祿的弟弟呂通,被勒令自縊;開國大將樊噲的老婆呂媭因是呂后的親妹妹,被周勃下令用亂棍打歿;而樊噲的兒子樊伉,在親眼目睹母親慘歿後,同樣也被處決。
總而言之,凡是和呂家有直接和間接關係的,均沒有逃過此劫,更別提數千諸呂男女,盡數落網,不分老少,一律被周勃斬草除根,不留半點後患。
真真如劉邦所言,「安劉者必勃」,不過不知道劉邦如果活著,看到這一幕,究竟是作何感想?
而在將呂氏滿門滅族後,周勃等人,並沒有因此甘休,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在皇宮中瑟瑟發抖的後漢少帝和他的幾個兄弟身上。
周勃之所以會把主意打到後漢少帝等人身上,有兩個原因:
其一,後漢少帝以及他另外四個兄弟,他們是漢惠帝的兒子,而漢惠帝的母親就是呂后,因此算下來,後漢少帝等人,與呂家還是親屬,因此,也是應該被剪除的物件。
其二,後漢少帝在呂后的扶持下當上皇帝,雖說現在年少,但若是日後親政掌權,周勃等老臣今日對呂家的所作所為,必定會被其忌恨,屆時周勃他們就會歿的很慘。
因此,本著「一不做二不休」的原則,既然已經滅了呂氏一族,乾脆,將這幾個隱患,一併除掉得了。
但用什麼由頭來誅,就是一個問題,思來想去,眾人幾番商議之下。終于找到了一個在如今看來十分搞笑的理由。
周勃等人對外宣稱,包括宮中的後漢少帝,以及其他四個漢惠帝的兒子,通通不是漢惠帝劉盈所生,而是當年呂后為了控制漢惠帝,將呂家子弟喬裝打扮,送到宮中詐成為皇子的,因此,為了劉氏江山的正統,這些人理應被誅。
「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誅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周勃
周勃等人所言是真的嗎?肯定不是,並且其中的漏洞頗多。
即便是漢惠帝再無能,自己個的兒子是真是假還是能知道的,再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周勃等人的理由成立,但也不可能這幾個兒子全都是假的吧?
誅人就誅人,找這個蹩腳的理由,就十分的掉檔次了。
雖然理由確實夠爛,但最終,周勃等人還是拼進了皇宮,將後漢少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等人全部誅滅,就這樣,劉邦的嫡孫,均歿在了周勃等托孤大臣的手中。
最悲催的就是漢惠帝,在周勃等人編排下,落了個不能生育的惡名,可以說是躺著也中槍。
在後漢少帝和其餘四王被誅後,皇位又一次空了出來,為了自身利益,以及考慮到日後能更好地控制,因此,周勃等人最終決定,從劉邦的旁系子孫裡,找出來一位,迎為新帝。
代王劉恒,就這樣被選中,來到長安,成為了新的皇帝,後世稱之為漢文帝。
漢文帝劉恒,就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不過此時,他還是個被功臣集團看做傀儡的代王,而他稱帝前後,他的王后以及四個嫡子,神秘歿了。
史書裡沒有記載劉恒的王后和四個兒子如何歿的,但能夠得知的,就是劉恒的王后,姓呂,也是出自呂家。
因此,後世就有人猜測,劉恒的王后以及四個兒子,必定不是正常歿亡,其背後和周勃等功臣集團,有著莫大的關係,更有一種大膽的猜測,稱這是劉恒向功臣集團上繳的「投名狀」。
但無論如何,劉恒成了新帝,並且,劉恒並非如周勃想象那樣容易控制,不僅很快和擁立他的功臣集團翻臉,並且在日後,對于周勃的敲打,一直沒停,最終將其罷官,雖說沒直接誅了周勃,但也夠周勃受的。
周勃等托孤大臣,之所以將劉邦的嫡孫誅光,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在朝堂上能夠擁有最大的話語權和地位,在呂雉去世後,沒有了主心骨的呂氏一族,被周勃等人瘋狂壓制,最終被滅門,這也是當年呂后將功臣集團壓制太狠所帶來的的惡果,因此,所謂的「諸呂作亂」,只不過是周勃等人為了消滅呂氏,而找來的藉口,這和他們誅劉邦的嫡孫一樣,就是為了自身利益,將有威脅的人全部除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