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在著《三國志》時,把張遼、樂進、于禁、張邰、徐晃合在一起,寫就《張樂于張徐》列傳,他們在魏國齊名。
把諸葛亮單獨列傳,卻把龐統和法正在一起列傳。還有一個單獨列傳的就是陸遜,顯然在陳壽心中,諸葛亮和陸遜是可以相提并論的。
而龐統和法正得成就應在之后。
正如杜甫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魯迅也曾說:「亮多智而近妖」。
可見諸葛亮的成就是龐統遠遠不能及的。
那麼,龐統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名聲呢?
現在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和龐統齊名是水鏡先生的那句話 「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其實史料記載司馬徽原話是「儒生俗士其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有伏龍鳳雛」。
在亂世中要有所作為, 沒有人舉薦很難擔當重要角色,而水鏡先生正是起到了舉薦的作用。
實際上諸葛亮沒出臥龍崗之前龐統名聲要比他高出很多。
《三國志》記載: 「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就是當時人們并不認可。
而龐統則不同,20歲按觸龐德公會談后,被對方夸為「南州士之冠冕」,名聲大震。
這種名聲,孔明是沒有的。
論實際業績,龐統的確乏有些善于可陳,這很大程度上緣于他歿得太早,還沒有來得及施展抱負,不過,就有限生命而言,龐統已經十分耀眼了。
龐統是荊州名士龐德公的從子,龐德公在荊州影響力很大,是個劉表都請不動的人。
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看上去并不聰明。
龐德公的好友司馬徽也是著名的學者,以善于品鑒人物著稱,在龐德公的介紹下龐統去拜見司馬徽,當時司馬徽正爬到一株桑樹上采桑,龐統來了,坐在樹下,二人樹上樹下隨意交談起來。
談了一陣,司馬徽覺得龐統很不簡單,一口氣竟然跟他聊到了天黑,司馬徽對龐統大為驚異,說龐統是「南州士之冠冕」,「南州」指是就是荊州,司馬徽認為荊州的士人里龐統是最優秀的人物,沒有之一。
龐統這時才18歲,就得到了司馬徽如此高的評價,傳出之后龐統逐漸被世人所知。
諸葛亮也是通過龐德公結識司馬徽的,諸葛亮有兩個姐姐,其中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論起來諸葛亮跟龐德公也有親戚關系。
諸葛亮很仰慕龐德公的學問和人品,經常借著探望二姐的機會到龐家,每次來,諸葛亮都要專門去拜見龐德公,對龐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禮。
龐德公對諸葛亮這個晚輩也產生了好感,通過交談他發現諸葛亮不僅天資聰慧,而且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個人質量,他志存高遠,又踏實勤奮。
司馬徽辦有私學,經過龐德公介紹諸葛亮正式拜司馬徽為師。
在司馬徽的學生里,還有龐統、尹默、向朗等人,他們后來都到蜀漢為官。
司馬懿對諸葛亮、龐統這兩位學生格外器重,認為他們二人日后必然會成就一番事業。
龐德公把諸葛亮稱為「臥龍」,把龐統稱為「鳳雛」,把司馬徽稱為「水鏡」,這些稱呼在當時廣為人知。
當時流傳著一句話: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意思是得到諸葛亮和龐統這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借以輔佐而平定天下。
都知道諸葛亮后來經劉備「三顧茅廬」后出山開始做事,當時諸葛亮已27歲左右了,龐統出去做事則比諸葛亮早。
襄陽當時屬南郡,龐統在本郡任職,擔任功曹,這是郡太守的屬官,負責人事工作和官吏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員之一,龐統雖然年輕卻干得卻不錯。
龐統的性格跟諸葛亮不太一樣,他喜歡熱鬧,喜歡結交各類朋友,擔任功曹后,更是著力發現和推薦人才,他本來已小有名氣,現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們發現龐統從事人事工作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他所推薦和稱許的人才,往往有點言過其實,有人問他是怎麼回事,龐統并不回避,他有自己的道理。
龐統說:「現在天下大亂,世風敗壞,壞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興風俗、長道業之時,對于好人就應該大力表彰他的長處,讓社會都來效仿。我選拔了十個,即使用錯了五個,那五個也是好的呀!」
龐統在一直在南郡任功曹,南郡先屬劉表,劉表歿后一度屬曹操,后來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南郡又歸孫權所有,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龐統成了周瑜的手下。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作為下屬,龐統護送周瑜的靈柩前往江東,江東士人早就聽說過鳳雛的大名,紛紛與龐統結交。
名士顧劭去見龐統,干脆住在龐統那里,二人經常談論。
顧劭曾經問龐統:
「聽說您善于知人,那您說說,我和您相比誰更好一些?」
龐統一改之前評論人物時多用「美言」的做法,此時的評論更加客觀、直爽,他回答說:
「講到教育、訓導社會風俗,辨別人的優點與缺點,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
顧劭認為龐統話雖然說得很直接,但也很有道理,于是跟他格外親近。
龐統要回去的時候,眾人又齊會于昌門相送,陸績、顧劭、全琮等江東名士都來了,大家都很想聽聽龐統對江東士人的看法。
龐統也不客氣,直言不諱說評點起很多人。
人都喜歡當面聽一些好話,所以朋友之間相互品評時多是美言,此時的龐統顯得更加沉穩、成熟,能當面客觀地指出對方的不足和差距,這一點十分難得,清代學者李光地就龐統論江東人才進行過評論,認為龐統 「不肯求全責備,這個心胸,便可以稱‘鳳雛’」。
龐統回到荊州,這時南郡又歸了劉備所有,經過一番曲折的過程,龐統最終被劉備所重視,劉備改任龐統為荊州治中從事,這個職務負責州政府的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地位較為重要。
劉備單獨與龐統進行了交談,在這次談話中龐統提出了進取益州的規劃,龐統對說劉備說:
「荊州已經殘破,東有孫吳,北有曹氏,想以此為鼎足之計,以難實現。益州國富民強,人口上百萬,兵強馬壯,可以借以成大事。」
劉備說:「我與曹操勢如水火,他急,我寬;他暴,我仁;他詭,我忠。只有與曹操不一樣,事情才能成功。所以,奪取益州難免失信義于天下,我不能取。」
龐統道: 「現在是講究權變謀略的時代,不是固執一面就能成就大事。兼并弱小,攻取愚昧,這就是春秋五霸的事業。逆取順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給原來的主人以優厚的待遇,又何妨于信義呢?如果不取,終落入別人之手。」
龐統的這番見解與諸葛亮之前在「隆中對」中的看法一樣,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聽完,進一步堅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劉備率數萬人馬沿長江而上進入益州,行前提拔龐統為軍師中郎將,這與諸葛亮當時擔任的職務相同,劉備把龐統帶上,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
劉備進入益州后,在葭萌住了將近一年。
在此期間劉備到處做好事,收買人心,樹立個人威望。
龐統認為葭萌不可久留,如果不趕緊行動,必然會出現大麻煩。
為此,龐統制定了三個方案供劉備參考:
第一個方案是悄悄選派精兵,晝夜間行,直接襲取成都,劉璋實力不強,防備力量不足,如果突然發起攻擊,可一舉將其拿下;
第二個方案是告訴劉璋在葭萌附近的駐守將領楊懷、高沛,說荊州那邊有事,要回荊州救急,之后做出要回去的樣子,這二人既忌憚將軍的威名,又高興將軍現在離去,必然會輕騎來見,到時候一舉將其擒拿,進而攻取成都;
第三個方案是暫不用兵,退回白帝城,與荊州相連,益州之事徐圖緩進。
上、中、下三策擺在了劉備面前,劉備最終選擇了中策,立即從葭萌起兵,后來就按照龐統的規劃奪取了益州。
龐統確實沒有什麼成就,除在赤壁之戰中獻計外,再就是跟劉備下西川。
諸葛亮是軍師座守荊州,龐統只能是副軍師勞師遠征, 可惜在攻打雒縣時,36歲的龐統不幸中箭身亡。
龐統雖然成名早,可是早年遲遲沒有被重用,被劉備重用后又早亡, 自然就沒有諸葛亮名聲響亮。
龐統確實是漢末三國不可多得的人才,郭嘉尚且來得及驚鴻一瞥,給歷史一個驚艷的背影,可惜天妒英才,龐統的時運還不如郭嘉,實在是歿得太早了。
一個人不注意健康,真是才華再高也沒有用。
想想 司馬懿,年輕的時候并沒有非常出衆,憑什麽最後能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摘了曹魏的桃子?
還不是因爲活得久。活活熬歿了同齡人,最後把自己熬成德高望重的世家領袖,最後撿漏成就了司馬王朝,也坑了華夏幾百年。
想想太祖劉邦,48嵗一事無成,最後卻靠著「年長」戰勝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漢王朝。
工作不順心?別爲難自己。放寬心,慢慢纍積,慢慢成長。
只要活得久,還怕沒機會?
成功不是一時的,健康長壽才是王道啊!